首页
本草合集
中医经典
抗疫清冠
养生保健
疗养技法
龙凤呈祥
查病理疗
疗养旅游
名医方剂
首页
>>
查病理疗
>>
常见疾病的诊疗144种
>>
查看详情
腹痛
2020-05-12 09:23:05
腹痛是指腹部即胃脘下,耻骨毛际以上的范围内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,称为腹痛。
腹痛一证首见于《内经》。汉
·张仲景对腹痛的不同病情,辨证确切,并创立了许多治法与方剂。如《金匮要略·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》指出:“病者腹满,按之不痛为虚,痛者为实,可下之。舌黄未下者,下之黄自去。”说明按之而痛者,为有形之邪,结而不行,其满为痛,并以舌黄作为实热积滞之征象,治当攻下。而对“腹中寒气,雷鸣切痛,胸胁逆满,呕吐”的脾胃虚寒、水湿内停的腹满痛证及寒邪攻冲之证分别提出附子粳米汤、大建中汤治疗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,均有很大的指导价值。
隋
·巢元方分急、久腹痛,有利于掌握病势的轻重缓急。唐·孙思邈《千金要方》立心腹痛门,列有治心腹痛及腹痛方十余首,有的仍为目前临床所常用。以后历代医家对腹痛的认识均有较大进展,已逐渐形成较系统的理论认识和较成熟的治疗经验。
腹内有肝、胆、脾、肾、大小肠、膀胱、胞宫等脏腑,从经络而言,手足三阴、足少阳、足阳明、冲、任、带等经脉均循此而过,故凡各种原因导致气血运行受阻,或气血不足以温养脏腑,均可产生腹痛。临床可见于内、外、妇、儿等各种疾病。如西医学所指的胰腺炎、阑尾炎、出血性坏死性肠炎、肠系膜淋巴结炎、腹膜炎、肾
盂肾炎、盆腔炎、脏器扭转、消化道肿瘤或肠寄生虫病等引起的疼痛,均属
“腹痛”范围,可参考本篇施治。本篇着重讨论内科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病证。
【病因病机】
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,外感风、寒、暑、湿,内伤饮食,情志不遂,虫积,积聚以及素体虚弱,均可使腹内的脏腑、经脉受损,特别是影响到经脉气血运行和脏腑气机的通畅,以致气机郁滞、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,而发生腹痛。
(一)感受寒邪
外感寒邪,侵袭于腹,或寒冷积滞,阻遇肠胃,或恣食生冷,中阳暴過,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,阴寒内盛,经脉痹阻,不通则痛,而成腹痛。此外,寒邪侵入
厥阴之经,也能发生腹痛。
(二)饮食不节
暴饮暴食,损伤肠胃;或过食肥甘厚味、辛辣之品;或误食馊腐不洁食物,致食积停滞不化,肠胃窒塞,气机不畅,腑气通降不利而成腹痛。
(三)情志失调
情志不遂,郁怒伤肝,肝失条达,气机郁滞;或气病及血,气滞血瘀;或肝气横逆,乘犯脾胃,脾胃不和,气机不畅,均可导致腹痛。
(四)阳气素虚
多因脾阳不振,健运无权,脏腑虚而生内寒;或因中阳虚衰,寒湿停滞;或因气血不足,脏腑失于温养而致腹痛。《诸病源候论
·久腹痛候》说:“久腹痛,脏腑虚而有寒,客于腹内,连滞不
歇
,发作有时。
”《景岳全书·心腹痛》亦说:“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,最多心腹痛证。”这说明阳气素虚,脏腑虚寒,其腹痛久延不愈,病程缠绵。
(五)虫积腹痛
虫居肠道,扰乱肠道气机,耗伤气血,胃肠功能失调;或驱虫不当,致使蛔虫内扰,或扭结成团,阻碍腑气通降,故腹痛时作时止。《张氏医通
·腹痛》说:“虫痛者,懊
侬
作痛,上下不定,痛有休止,或有块硬起,痛则呕吐清水,当从虫积治之。
”
此外,跌仆损伤,或结石阻塞,或外科手术损伤肠络,局部粘连,以致气滞血瘀,脉络阻塞,均可发生腹痛。
导致腹痛的原因十分复杂,寒、热、虚、实并不能机械地区分,而往往是相互错叉,或寒热交错,或虚实夹杂,或因虚寒,或因实热,等等。因此,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,分析不同的发病机理,进行正确地辨证和治疗。
【诊断与鉴别诊断】
(一)诊断要点
1.明确腹痛的主症
凡是胃脘以下、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症的,即可诊断为
腹痛。
2.分辨腹痛的性质
一般久痛属虚,虚痛多痛势绵绵不休,可按或喜按;暴痛多属
实,实痛多有腹胀、呕逆、拒按等。寒痛则痛多拘急,肠鸣切痛;热痛则多痛在脐腹,痛处亦热,或伴有便秘喜冷饮;瘀血痛则多痛处固定不移,小腹刺痛、拒按,伴有面色晦暗,口唇色紫;气滞痛则疼痛时轻时重,部位不固定,攻冲作痛,伴有胸胁不舒,嗳气,腹胀,排气后暂得减轻;伤食痛多因饮食太过,或食积不化,肠胃作痛,嗳腐,痛则欲便,得便则减。
3.分辨腹痛的部位
少腹痛为腹痛偏于少腹,或左或右,或两侧均痛,多属肝经症
状。少腹痛偏于右侧,按之更痛,常欲蜷足而卧,发热,恶心,大便欲解不利,为
“肠痈”症。脐腹痛是肠内绞痛,欲吐不吐,欲泻不泻,烦躁闷乱,严重者面色青紫,四肢逆冷,头汗出,脉沉伏,名为“干霍乱”。时痛时止,痛时剧烈难忍,或吐青黄绿水,或吐出蛔虫,痛止又饮食如常,为“虫积痛”、多见于小儿。腹中拘挛,绕脐疼痛,冷汗出,怯寒肢冷,脉沉紧者,名为“寒疝”。小腹痛偏在脐下,痛时拘急结聚硬满,小便自利,甚至发狂,为下焦蓄血。热结膀胱,小便不利,小腹阵阵急痛为“淋证”。
(二)鉴别诊断
1.胃脘痛
其疼痛性质与腹痛有类似之处,但就疼痛部位而言,胃脘痛常以胃脘临近心窝处疼痛为主,多伴嗳气、泛酸、嘈杂等症。腹痛则泛指胃脘以下、耻骨毛际以上的整个区域疼痛,一般无吐酸、嘈杂之症。胃脘痛的病变主要在胃,与肝脾关系密切;腹痛的病变概括了腹内的脏器及通过腹部之经脉所受的病证,其范围极为广泛。
2.痢疾、霍乱、积聚
痢疾、霍乱、积聚皆有腹痛症状,但痢疾以痢下赤白、里急后重为特征;霍乱则以起病急骤,卒然上吐下泻为特征;积聚之病,为腹内有结块,或胀或痛,按之结块可寻,故三者与腹痛不难鉴别。
3.淋证
淋证虽也见少腹疼痛,但其以小便频数短涩、尿痛尿血、欲出未尽、少腹
疼痛拘急,且常常痛引腰腹为主症,与腹痛不难鉴别。
4.内科腹痛与外科腹痛
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者居多,或自觉疼痛为主,压痛
不明显,或疼痛不局限,定位不明确。外科腹痛一般先腹痛后发热,疼痛剧烈,腹痛部位多局限,或有明显压痛之处,腹肌紧张或有反跳痛,甚至腹式呼吸消失等。
【辨证论治】
腹痛之辨证,主要是根据起病之缓急、疼痛之性质及疼痛之部位等,辨别其寒、热、虚、实,在气在血,在脏在腑。治疗腹痛则多以
“通”字立法。所谓“通”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。如《医学真传》所说:“夫通则不痛,理也。但通之之法,各有不同,调气以和血,调血以和气,通也;下逆者使之上行,中结者使之旁达,亦通也;虚者助之使通,寒者温之使通,无非通之之法也。若必以下泄为通,则妄矣。”从此可知,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,无外乎是要使腑气通畅,气血调和。因此临证应依其证候之寒热虚实,在气在血,确定治疗原则。
1.寒实腹痛
[证候]腹痛暴急,遇冷则甚,得温则痛减,畏冷,口不渴,大便秘结或溏薄,小便
清利,苔白,脉弦紧。
[分析]寒为阴邪,其性收引,寒邪人侵,阳气不运,气血被阻,所以腹痛急暴,得
温则寒散而
痛减,遇冷则寒凝而痛甚。大肠为传导之官,寒邪积滞阻结于内,传化失司,故大便秘结;而寒邪伤阳,中阳不足,运化不健又可出现大便溏薄。畏冷,口不渴,小便清利,苔白,脉弦紧,均为里寒之象。
[治法]温中散寒,理气止痛。
[方药]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:高良姜
香附
干姜
紫苏
乌药
陈皮
若阴寒凝滞,大便秘结不通者,可用大黄附子汤,以温里散寒,通便止痛。若脐中痛不可忍,喜温喜按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者,为肾阳不足,阴寒内盛,宜用通脉四逆汤,以温通肾阳;如少腹拘急冷痛,苔白,脉沉紧,为寒滞厥阴,肝气失于疏泄,宜用暖肝煎
,以暖肝散寒,或用当归四逆汤。
2.实热腹痛
[证候]腹部痞满胀痛拒按,大便秘结,或溏滞不爽,并见口渴引饮,自
汗
,小便短赤,舌焦黄起刺或焦黑燥热,脉沉实有力。
[分析]热结于内,腑气不通,不通则痛,故腹痛拒按,胀痛,大便秘结。实热积滞
壅
结肠胃,灼伤津液,故口干引饮,自汗,小便短赤。舌焦黄起刺或焦黑燥热,脉沉实有力,均为实热之象。
[治法]清泄里热,通腑导滞。
[方药]大承气汤:大黄
芒硝
枳
实
厚朴
可加黄芩、山栀子、木香、槟榔以助清热导滞之功。若饮食积滞,恶食,噯
腐吞酸,或腹痛欲泻,泻后痛减,苔腻脉滑实者,宜改用枳实导滞丸,以消食导滞。若热积成痈
,
症见右侧少腹急痛拒按,有时可连及脘腹,或伴发热呕吐,腹肌拘急,或口渴喜冷饮,
或
在压痛处可触及包块,舌红苔黄,脉数者,则宜用大黄牡丹皮汤,并加败酱草、红藤、蒲公英等以清热通下,解毒化瘀。
3.气滞腹痛
[证候]脘腹胀闷疼痛,痛引少腹,攻
窜
不定,
噯
气则舒,遇恼怒忧虑则疼痛易作。
苔薄,脉弦或弦细。
[分析]气机郁滞,升降失司,故脘腹疼痛且胀闷;病在气分,忽聚忽散,故攻窜不
定,痛引少腹;嗳气后使气机暂得疏通,故痛势稍减;若遇郁怒,肝气横逆,气聚为患,故痛势加重。脉弦为肝气不舒之象。
[治法]疏肝解郁,理气止痛。
[方药]柴胡疏肝散:柴胡
枳壳
芍药
香附
川芎
甘草
若胁痛明显者,加川楝子、延胡索。痛引少腹睾丸者,加荔核、橘核、小茴
香。攻窜作痛,加木香、沉香、乌药、郁金。若肠鸣腹痛、便溏者,加白术、陈皮、防风,以抑肝扶脾。
4.血瘀腹病
[证候]腹痛,其痛如刺,痛处固定不移而拒按,腹部胀满,经久不愈。舌质紫暗,
脉细涩。
[分析]瘀血阻滞,阻碍气机,不通则痛,故腹痛,且其痛如刺。瘀血
入
络,痹阻不
移,故痛有定处,且经久不愈。舌质紫暗,脉细涩为瘀血之象。
[治法]活血化瘀。
[方药]少腹逐瘀汤:小
茴
香
干姜
延胡
没药
当归
川
芎
官
桂
赤芍
蒲黄
五灵脂若无寒邪凝滞之征,本方可去官桂、干姜,加香附、枳壳、木香以理气止痛。跌仆损伤成瘀
者,加红花、泽兰、苏木以散瘀破血;或加云南白药
0.3-0.4g,每日2~3次冲服。若为术后脉络损伤,粘连作痛者,加蜣螂(焙微黄为末另服),或加丹参、王不留行、红花、泽兰等以活血逐瘀,通络止痛。若瘀血积于腹部,连及胁间刺痛,用小柴胡汤加香附、姜黄、桃仁、大黄。若血蓄下焦,则季肋、少腹胀满刺痛,大便色黑,用手拈散加大黄、桃仁,或用桃仁承气汤加苏木、红花。
5.虚寒腹痛
[证候]腹痛时作,绵绵不休,喜温喜按,饥饿及劳累后痛甚,得食或休息后稍减,
伴见面色无华、神疲、畏寒、气短等症。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[分析]中阳虚寒,络脉不和,故腹痛时作,绵绵不休,寒得温散则痛减,虚痛得按
则轻。中寒不运,化源不足,则面色无华,伴见气短神疲。中阳不足,卫阳之阳亦虚,故形寒畏冷。舌淡苔白,脉沉细均为虚寒之象。
[治法]温中补虚,缓急止痛。
[方药]小建中汤:桂枝
白芍
甘草
大枣
生姜
饴糖
方中生姜可改用干姜,再加党参、白术,以增强温补益气健脾之力。若为失血虚赢
不足,腹中疼痛不止,或少腹
拘
急,痛引腰背,不能饮食,属营血内虚,可用本方加当归,名当归建中汤。若兼见气虚自汗、短气、困倦者,用本方加黄芪,名黄芪建中汤。若中阳虚衰,阴寒内盛,症见脘腹
剧
痛,呕不能食,上冲皮起,按之似有头足,上下攻痛,不可触近,或腹中漉漉有声、
苔
白腻,脉沉迟或弦细者,治宜温中补虛,降逆止痛,改用大建中汤、加半夏、砂仁、陈皮、乌药,以助降逆理气、和中止痛之功。若因血虚所致腹痛,症见腹中隐痛,面色萎黄,眩
晕
心悸,脉细无力者。治宜补血益气,和营止痛,可用四物汤合芍药甘草汤加黄芪治之。
6.虫积腹痛
[证候]脐周腹痛,时作时止,时重时轻,反复发作,嗜食而面黄肌瘦,或鼻孔作痒,睡中
齘
齿等,或有吐蛔
(或大便时排蛔)病史。
[分析]蝈虫寄生肠内,静止时无自觉症状,扰动时则腹痛阵发,时作时止,时轻时
重。虽嗜食但常食欲不振,化源不足则面黄肌瘦。蛔虫扰动不安,常出现鼻孔作痒,或睡中
齘
齿。
[治法]腹痛时宜安蛔止痛,不痛时则可驱虫。
[方药]乌梅丸:乌梅
黄连
黄柏
人参
当归
附子
细辛
桂枝
蜀椒
干姜
本方适用于蛔虫性腹痛,亦可用于蛔厥,有明显止痛效果。若无气虚表现者,可去人参。痛甚者,加白芍、延胡索。热象明显者,加龙胆草、虎杖。便秘者,加大黄、厚朴。若蛔虫窜人胆道,伴发热黄疸
者,加茵陈、金钱草。
【预防与调护】
(一)
预防要点
1.适寒温,避免外邪人侵。
2.慎饮食,防止暴饮暴食,以免损伤脾胃元气。
3.调情志,心情愉快,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。
(二)调护要点
1.虚寒性腹痛,饮食应以甘温之味;食滞腹痛,饮食应当予以节制。
2.腹痛剧烈,或疼痛不止者,应卧床休息,并加强临床观察。
上一篇:
胃胺痛
下一篇:
呕吐
点击免费电话咨询:15273184988
联系我们-福布斯在线客服电话19048888882 湘ICP备19002683号-1
电话:0731-84425552 电话:15387483147
手机:15273184988
地址:凤亭社区网船班小区(长沙市开福区)
技术支持:
智优营家
首页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在线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