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本草合集
中医经典
抗疫清冠
养生保健
疗养技法
龙凤呈祥
查病理疗
疗养旅游
名医方剂
首页
>>
查病理疗
>>
常见疾病的诊疗144种
>>
查看详情
泄泻
2020-05-12 09:23:05
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或完否化:甚至泻出如本样为特征的病证。古有
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,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为泻,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。本病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夏、秋两季较多见。
本证首载于《内经》。如《素问
·气交变大论》中记有“鹜溏”、“飧泄”、“濡泄”、“注下”等病名。而且《内经》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,认为风、寒、热、湿侵袭以及饮食、起居、情志失宜,均可引起泄泻。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因于露风,乃生寒热,是以春伤于风,邪气留连,乃为洞泄。”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指出:“饮食不节,起居不时者,阴受之,……阴受之则人五脏,……
入
五脏则膜满闭塞,下为飨泄。
”另外,《内经》还指出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,如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曰:“脾病者,……虚则腹满肠鸣,飨泄食不化。”此后,张仲景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》篇中,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,并分为虚寒、实滞、气利三种类型,指出虚寒下利的症状与治法,实滞下利用“通因通用”法等,从而为泄泻的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。宋·陈无择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泄泻叙论》则从三因学说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泄泻的病因病机,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,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。明·张景岳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指出泄泻之病,多见小水不利,若水谷分利,则泻自止,故认为利水是上策。但张氏更认识到,分利之法务须“察其所病之本”,“惟暴注新病者可利,形气强壮者可利,酒湿过度,口腹不慎者可利,实热闭塞者可利……若病久者不可利,阴不足者不可利,脉证多寒者不可利,形气虚者不可利,口干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利。并分别列出利水方剂。李中梓(医宗必读·泄泻》则在总结前人治泻经验的基础上,提出了著名的治达,即淡渗、升提、清凉、疏利、甘缓、酸收、脾、温肾、固涩,其论述系统面全面,是泄泻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,其实用价值亦为临床所证实。
本病与西医腹泻含义相同,可见于多种疾病。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,如急、慢性肠炎、肠结核、肠道激惹综合征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,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。
【病因病机】
(一)感受外邪
六淫之邪,能使人发生泄泻,但以暑、湿、寒、热较为常见,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泻者最多。因脾喜燥而恶湿,外来湿邪,最易困阻脾土,以致升降失职,清浊不分,水谷混杂而下,发生泄泻,故《难经》所谓:
“湿多成五泄”。寒邪和暑热之邪,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,亦能直接损伤脾胃,使脾胃功能障碍,引起泄泻,但多夹湿邪。暑湿、寒湿、湿热为患,即所谓“无湿不成泻,”故《杂病源流犀烛·泄泻源流》说:“湿盛则泄,乃独由于湿耳。不知风寒热虚,虽皆能为病,荀脾强无湿,四者均不得而干之,何自成泄?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,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。”
(二)饮食所伤
饮食过量,停滞不化;或恣食肥甘,湿热内蕴;或过食生冷,寒邪伤中;或误食不
洁,损伤脾胃,化生食滞、寒湿、湿热之邪,致运化失职,升降失调,而发生泄泻。正如《景岳全书
·泄泻》所说:“若饮食失节,起居不时,以致脾胃受伤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精华之气不能输化,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。”
(三)情志失调
烦恼郁怒,肝气不舒,横逆克脾,脾失健运,升降失调;或忧郁思虑,脾气不运,土虚木乘,升降失职;或素体脾虚,逢怒进食,更伤脾土,而成泄泻。正如《景岳全书
-泄泻》所说:“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,必先以怒时夹食,致伤脾胃,故但有所犯,即随触而发,此肝脾二脏之病也。盖从肝木克土,脾气受伤而然。”
(四)脾胃虚弱
脾主运化,胃主受纳。若长期饮食不节,饥饱失调,或劳倦内伤,或久病体虚,或素体脾胃虚弱,不能受纳水谷、运化精微,水谷停滞,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遂成泄泻。如《景岳全书
·泄泻》谓:“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”
(五)命门火衰
因年老体弱,肾气不足;或久病之后,肾阳受损;或房室无度,命门火衰、脾失温
煦,运化失职,水谷不化,而成泄泻。且肾为胃之关,主司二便,若肾气不足,关门不利,则大便下泄。如《景岳全书
·泄泻》谓:“肾为胃关,开窍于二阴,所以二便之开闭,皆肾脏之所主。今肾中阳气不足,则命门火衰,而阴寒独盛,故于子丑五更之后,当阳气未复,阴气盛极之时,即令人洞泄不止也。”
总之,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,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,内伤饮食情志、脏腑失调皆可致泻。而泄泻的发病关键在于脾虚湿盛。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,湿为阴邪,易困脾土,运化不利,升降失职,清浊不分,混杂而下,成为泄泻,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气兼夹,方易成泻。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,脾主运化升清,脾气虚弱,清气不升,化生内湿,清气在下,则生泄泻。其他脏腑只有影响脾之运化,才可能致泻。此外,外邪与内伤,外湿与内湿之间常密不可分,互相影响,外湿最易伤脾,脾虚又生内湿,均可形成脾虚湿盛。泄泻的病位在肠,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。若脾胃运化失司,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,大肠无法传导变化,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合污而下,发生泄泻。然而脾气之升降又与肝气之疏泄有关,若肝郁气滞,横逆犯脾,则升降失职,清浊不分,发生泄泻;脾胃之运化又与肾阳之温煦有关,若肾阳不足,失于温煦,则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而成泄泻。可见本病证的发生尚与肝、肾有密切关系。
【诊断与鉴别诊断】
(一)诊断要点
1.明确主症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,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
症。
2.分清轻重缓急一般泄泻,若脾胃不败,饮食如常,多属轻证,预后良好;泻而
不能食,形体消瘦,泄泻无度,或久泄滑脱不禁,致津伤液竭,则每有亡阴、亡阳之变,多属重证。急性泄泻发病急,病程短,常以湿盛为主;慢性泄泻发病缓,病程较长,易因饮食不当、劳倦过度即复发,常以脾虚为主。或病久及肾,导致命门火衰、脾肾同病而出现五更泄泻。
辨清寒热虚实一般来说,粪质清稀如水,疵喜温,完谷不化,多属承证;粪
便黄褐而臭,泻下急迫,肛门灼热,多属热证;凡病势急骤,脘腹胀满,腹痛拒按,递痛减,小便不利者,多属实证:凡病程较长,取痛不甚且喜按
,小便利,口不渴,多属專证。
4.分清泻下物的性质大便清稀,或如水样,气味腥秽者,多属寒湿之证;大便稀
溏,其色黄褐,气味臭秽,多为湿热之证;大便溏垢,臭如败卵,完谷不化,多为伤食之证。
5.辨清久泻的特点久泻迁延不愈,倦怠乏力,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,
多以脾虚为主;泄泻反复不愈,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,多为肝郁克脾之证;五更飨泄,完谷不化,腰酸肢冷,多为肾阳不足。
(二)鉴别诊断
泄泻需与痢疾、霍乱进行鉴别:
1.痢疾泄泻与痢疾均为夏秋季节多发,病位在胃肠,皆由外感时邪、内伤饮食面
发病,症状都有大便次数增多。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,以腹痛、里急后重、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,为湿热、疫毒、饮食滞于肠中,与气血相搏结而成,病位在肠。泄泻则以大便溏薄,甚则如水样,或完谷不化为主症,大便不夹有脓血,也无里急后重,腹痛或有或无,为湿邪内停,脾虚湿盛,运化失职,湿浊内生,混杂合污而下,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。当然泻、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,又可以相互转化,或先泻后痢,或先痢而后转泻。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,病机由浅人深;先痢后调为病情减轻,病机由深出浅。
2.霍乱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,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,变化迅速,
病情凶险,起病时先突然腹痛,继则吐泻交作,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,气味酸腐热臭,所渴之物多为黄色粪水,或如米,常伴恶寒、发热,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,津液耗伤,迅速消瘦,或发生转筋,腹中绞痛,若吐泻剧烈,则见面色苍白、目眶凹陷、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,可与泄泻作为鉴别。
【辨证论治】
泄泻一证,在辨证上首先应分清寒、热、虚、实。但其病变过程较为复杂,往往出现虚实夹杂,寒热互见,故而辨证时,应全面分析。由于湿为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,脾虚湿终是其发病关键,故治疗应以运脾化湿为原则。以湿盛为主,重用化湿,佐以分利,再根据寒湿和湿热的不同,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。夹有表邪者,佐以疏解;夹有暑邪者,佐以清暑;兼有伤食者,佐以消导。久泻以脾虚为主,主子健脾。因肝气乘脾者,宜抑肝扶脾;因肾阳虚衰者,宜温肾健脾;中气下陷者,宜升提;久泄不止者,宜固涩。暴泻不可骤用补涩,以免关门留寇;久泻不可分利太过,以防劫其阴液。
(一)暴泻
1.寒湿泄泻
[证候]泄泻清稀,甚如水样,腹痛肠鸣,脘闷食少,苔白腻,脉濡数。若兼外感风
寒,则恶寒发热、鼻塞头痛,肢体酸痛,苔薄白,脉浮。
[分析]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,侵袭肠胃,或过食生冷,脾失健运,升降失调,清浊
不分,饮食不化,传导失司,故大便清稀甚如水样。寒湿内盛,肠胃气机受阻,则腹痛肠鸣。寒湿困脾,则脘闷食少。恶寒发热,鼻塞头痛,肢体酸痛,是风寒外束之征。苔白腻,脉满缓,为寒湿内盛之征。
[治法]芳香化湿,解表散寒。
[方药]、蓬香正气散:藿香
紫苏
白芷
桔梗
白术
厚朴
半夏曲
大腹皮
茯苓
橘皮
甘草
大枣
若表邪偏重,寒热身疼,可加荆芥、防风,或用荆防败毒散;若湿邪偏重,腹满肠
鸣,小便不利,可用胃苓汤健脾利湿;若寒重于湿,腹胀冷痛者,可用理中丸加味。
2.温热泄泻
[证候]泄泻腹痛,泻下急迫,或泻而不爽,类色黄褐而臭,肛门灼热,烟热口渴、
小便短黄,舌苔黄腻,肽濡数成滑数。
[分析]湿热之邪,或夏令暑湿伤于肠胃,传化失常,而发生泄泻。暴注下迫,皆属
于热,肠中有热,故泻下急迫。湿热互结,则泻而不爽。湿热下注,故肛门灼热,粪便色黄褐面臭,小便短黄。烦热口渴,舌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,均为湿热内盛之征。
[治法]清热利漫。
[方药]葛根芩连汤:葛根
黄芩
黄连
甘草
若偏湿重,宜加薏苡仁、厚朴;夹食滞者,加神曲、山楂、麦芽;若有发热、头痛、脉浮等风热表证,可加金银花、连翘、薄荷;如在夏暑期间,症见发热头重,烦渴自汗;小便短赤,脉濡数等,是暑湿人侵,表里同病,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,利湿止泻。
3.伤食泄泻
[证候]腹痛肠鸣,泻下粪便臭如卵,泻后痛减,脘腹痞满,吸腐酸臭,不思饮食,舌苔垢浊或厚腻,脉滑。
[分析]饮食不节,宿食内停,阻滞肠胃,传化失常,故腹痛肠鸣,脘腹痞满。宿食不化,则浊气上逆,故嘴腐酸臭。宿食不注,则泻下臭如败卵。泻后腐浊外泄,故腹痛减轻。舌苔厚腻,脉滑,为宿食内停之征。
[治法]消食导滞。
[方药]保和丸:神曲
山楂
茯苓
半夏
陈皮
连翘
莱藤子
若食滞较重,脘腹胀满,可因势利导,采用
“通因通用”之法,用枳实导滞丸,以大黄、枳实为主,推荡积滞,使邪有出路,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。
(二)久泻
1.脾虚泄泻
[证候]大便时溏时泻,迁延反复,完谷不化,稍进油腻之物,则大便次数增多,饮
食减少,脘腹胀闷不舒,面色萎黄,肢倦乏力。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[分析]脾胃虚弱,运化无权,水谷不化,清浊不分,故大便溏泄。脾阳不振,运化
失常,则饮食减少,脘腹胀闷不舒,稍进油腻之物,大便次数增多。久泻不止,脾胃虚弱,气血化源不足,故面色萎黄,肢倦乏力。舌淡苔白,脉细弱,为脾胃虚弱之征。
[治法]健脾益气。
[方药]参苓白术散:人参
茯苓
白术
桔梗
山药
甘草
白扁豆
莲子
肉砂
仁薏苡仁若脾阳虚衰,阴寒内盛,腹中冷痛,手足不温,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萸、肉桂以温中散寒;若久泻不止,中气下陷而兼有脱肛者,可用补中益气汤,并重用黄芪、党参以益气升清,健脾止泻。
2.肾虚泄泻
[证候]泄泻多在黎明之前,脐腹作痛,肠鸣即泻,泻下完谷,泻后则安,形寒肢冷,腰膝酸软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[分析]泄泻日久,肾阳虚衰,不能温养脾胃,运化失常,黎明之前阳气未振,阴寒
较盛,故脐腹作痛,肠鸣即泻,又称为
“五更泻”。泻后则腑气通利,故泻后则安。形寒肢冷,腰膝酸软,舌淡苔白,脉沉细,为脾肾阳气不足之征。
[治法]温肾健脾,固涩止泻。
[方药]四神丸:补骨脂
吴茱萸
肉豆蔻
五味子
可加附子、炮姜温补脾肾。若年老体弱,久泻不止,中气下陷,加黄芪、党参、白术益气健脾,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。
3.肝气乘脾泄泻
[证候]平素多有胸胁胀闷,嗳气食少,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,发生腹痛泄
泻,腹中雷鸣,攻窜作痛,矢气频作,舌淡红,脉弦。
[分析]七情所伤,情绪紧张之时,气机不利,肝失条达,横逆侮脾,失其健运,故
腹痛泄泻,腹中雷鸣,攻窜作痛,矢气频作。肝失疏泄,故胸胁胀闷、嗳气食少。舌淡红、脉弦是肝旺脾虚之征。
[治法]抑肚扶脾。
[方药]痛泻要方:
白术
白芍
陈皮
防风
若肝郁气滞,胸胁脘腹胀痛者,可加柴胡、枳壳、香附;若脾虚明显,神疲食少者,加黄芪、党参、白扁豆;若久泻不止,可加酸收之品,如乌梅、诃子等。
【预防与调护】
(一)预防要点
1.生活起居有规律,注意气候变化,防止风寒外邪侵袭。盛夏炎暑季节,不露卧湿
地,以免暑湿外侵。
2.注意饮食卫生,勿暴饮暴食,不食生冷不洁之物,不过食肥甘厚味之品。
3.注意避免精神刺激,保持心情舒畅。
4.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提高抗病能力。
(二)调护要点
1.病室保持空气流通,寒温适宜。
2.注意适当休息。泄泻较重时,应让患者卧床休息,并给子精神安慰,消除恐惧与
忧虑。
3.观察泻下物的颜色、性状、量、气味及其泄泻发生的频率、程度等,同时观察伴
随症状并作记录。
4.注意饮食宜忌。没泻发生时,宜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,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忌生
冷、油腻、炙博、辛辣、海儿等。
5.注意肛门清洁。指导患者便后用软卫生纸轻擦肛门,然后用温水清洗,排便次数
多时,应防止肛门周围湿疹。
上一篇:
噎膈
下一篇:
便秘
点击免费电话咨询:15273184988
联系我们-福布斯在线客服电话19048888882 湘ICP备19002683号-1
电话:0731-84425552 电话:15387483147
手机:15273184988
地址:凤亭社区网船班小区(长沙市开福区)
技术支持:
智优营家
首页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在线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