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本草合集
中医经典
抗疫清冠
养生保健
疗养技法
龙凤呈祥
查病理疗
疗养旅游
名医方剂
首页
>>
查病理疗
>>
常见疾病的诊疗144种
>>
查看详情
尿血
2020-05-13 13:51:49
尿血是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的一种病证。中医学又称为溺血、澳血、小便血或小便出血。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,小便可呈淡红色、鲜红色或淡酱油色。主要由于火热熏灼,肾及膀胱脉络受损,血溢脉外,随尿而出所致。少数亦有脾肾不固或气滞血瘀,血渗于解所致者。
《内经》将尿血称为溺血、澧血。明确指出热淫膀胱会导致尿血,其他如悲哀太甚,阳气内动或少阴脉涩,亦成尿血。《素间
·气厥论》说:“胞移热于膀胱,则癃,溺血。”《素问·痿论》说:“悲哀太甚则胞络绝,胞络绝则阳气内动,发则心下崩,数溲血也。”《
素问
·四时刺逆从论》说:“少阴....~漓则病积,瘦血。”但首先明确提出尿血病名的是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》,其有“热在下焦者,则尿血,亦令淋泌不通。”概括指出尿尿血与心及小肠有热密切相关,如说:“心主于血,与小肠合,若心家有热,结于小肠,血的病因以热为多,发病部位在下焦。巢元方在《诸病源候论·小便血候》中进一步指出故小便血也。”治疗尿血的系列方则见于唐·孙思邈的《千金要方·尿血》中,书中列方十病机作了很好的论述:“夫尿血者,是膀胱有客热,血渗于脬故也。血得热而妄行,故因三首,记载了治疗尿血的最早一批方剂。宋·王怀隐《圣惠方·治尿血诸方》对尿血的主要尿血亦有由虚寒所致者,不能全属热。其在《三因方·尿血证治》中指出:“病者小便出热流散,渗于脬内而尿血也。”陈无择以疼痛的有无作为鉴别血淋、尿血的要点,并认为热为淖溢为说。二者皆致尿血,与淋不同,以其下痈,故属尿血,痛则当在血淋门。”朱血,多因心肾气结所致,或因忧劳、房室过度,此乃得之虚寒。故养生云,不可专以血得丹溪则认为尿血多属热,其在《丹溪手镜·溺血》说:“溺血,热也。”在尿血与血淋的区别方面,《丹溪心法·溺血》说:“大抵小便出血……痛者谓之淋,不痛者谓之溺血。”明。李挺在《医学人门·血类·湖血》说:“溺血纯血全不痛,暴热实热利之宜。虛损房劳兼日久,滋阴补肾更无疑。”指出实证尿血与虚证尿血的治疗有所不同。明代张景岳在《景岳全书·血证·测血论治》中有:“凡溺血证,其所出之血有三,盖从溺孔出者二,从精孔者一也。溺孔之血,其来近者,出自膀胱。”“其来远者,出自小肠。”“精道之血,必自精宫血海而出于命门,”并对尿道和精关的出血作了鉴别,此外,张氏对尿血的治疗亦有较多的记载,应用于临床,大多行之有效。清·李用粹《证治汇补·溺血》认为,尿血的病位虽在肾与膀胱,但其他脏器的病变也可引起尿血,“或肺气有伤,妄行之血,随气化而下降胞中,或牌经湿热内陷之邪,乘所胜而下传水府。或肝伤血枯,或肾虚火动,或思虑劳心,或劳力伤脾,或小肠结热,或心胞伏暑,俱使热乘下焦,血随火溢”,因而他进一步指出:“是溺血未有不本于热者,便有各脏虚实之不同耳。”可见他对尿血的病因、病机有了深人的认识。尔后,唐容川在《血证论·尿血》中指出尿血与脏腑相关,并强调从脏腑调治之,并提出对部分尿血病人需要从肺论治的新论点。唐氏以导赤散加味治“心经遗热”之尿血,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治“肝经遗热”之尿血,若“尿血治心与肝面不愈者,当兼治其肺。肺为水之上源,金清则水清,水宁则血宁,盖此证原是水病累血,故治水即是治血。”
尿血以小便中混有血液为临床特征,古代的尿血一般指肉眼血尿而言。现在,对于出血量微,尿色无显著异常,需用显微镜才能查出的所谓镜下血尿,也应包括在尿血的范围内辨治。本篇重在讨论以尿血为主要表现的证。西医学中的尿路感染、肾结核、肾小球肾炎、泌尿系肿瘤,以及全身性疾病,如血液病、结缔组织疾病、心血管疾病等所出现的血尿,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。
【病因病机】
尿血的发病部位在肾与膀肤,发病原因多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。外感尿血多为热伤眯络。热蓄与膀胱,是尿血的主要发病机理,亦有由心、小肠、肝等脏腑之火热下迫肾与膀胱,损伤脉络,血溢水道而形成尿血的。内伤则山手气血亏虚、牌肾不固、气滞血瘀、痨
伤气阴簧因素伤及肾与膀胱之脉络,血溢水道而致尿血。
(一)热迫膀胱
多因外感之邪侵于肌表,太阳受病,表邪化热,传经人里,热结膀胱,膀胱血络受伤而致,故《灵枢
·热病》篇有:“热病七日八日,脉微小,病者澳血。”若邪人阳明,阳明经热,下迫膀胱亦能导致尿血。
(二)火毒迫血
平素嗜好辛辣、肥甘烈酒,或素体阳盛,复感风热之邪,由表人里,侵犯营血,火毒内雍,迫血妄行。肾及膀胱脉络受损,血溢水道而成尿血。
(三)心肝火盛
因烦劳过度或情志内伤,耗伤心阴,心火亢盛,移热于小肠,迫血妄行而致尿血。或肝胆火热之邪,流于下焦,结于膀胱,以致热扰血分,损伤脉络,发为尿血。
(四)痨伤气阴
痨之为病,初起病变部位多以肺为主,但日久常易传变,病及他脏,如《医学人门
·痨瘵》指出其传变无常,“病久皆能传变……亦有始终只传一经者,有专着心肾而不传者。”痨于肾,损伤精血,耗散气阴,肾阴亏虚,阴虚火旺,迫血妄行而致尿血。
(五)阴虚火旺
素体阴虚,或热病耗伤津液,或房劳过度,或失血日久,或过服助阳之药而伤肾阴,阴虚则生内热,肾与膀胱相表里,虚火灼伤肾及膀胱血络,则血随尿而出。
(六)脾肾不固
因思虑劳累而伤心脾,或肾阳亏虚,火不化土,以致中气虚弱。气与血一阴一阳,互相维系。脾气虚弱,统摄无权,血无所主,因而尿血;并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气不足,肾阳亏虚,亦会因下元空虚,不能固摄,封藏失职,血液妄行而导致尿血。
(七)气滞血瘀
情志佛郁,或饮食不节,以致气机阻滞,瘀浊凝聚。若结于下焦肾和膀胱,壅塞脉
络,阻碍气机,久瘀则络酝血溢,血渗膀胱而成尿血。
总之,尿血之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,与多脏腑相关。病理特点是各种内外之邪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,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尿血。其病机是肾与膀胱之脉络受损,血溢水道而形成尿血。正如《景岳全书
·血证》所说:“血本阴精,不宜动也,而动则为病。血主营气,不宜损也,而损则为病。盖动者多由于火,火盛则逼血妄行;损者多由于气,气伤则血无以存。”
从病理性质来说,外邪所致尿血多属邪实;内伤尿血多属虚证。实证与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,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,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转化,如始则为热迫膀胱之尿血,若反复尿血,日久不愈,则会导致阴血亏损,虚火内生;或因出血过多,血去气伤,以致气虚阳衰,不能摄血。因此,在某些情况下,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,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,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。
【诊断与鉴别诊断】
(一)诊断要点
1.凡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,小便呈淡红色、鲜红色,或淡酱油色者,一般可诊断
为尿血。
2.部分病人需作小便常规实验检查,方能诊为尿血。
3.分清实证与虚证。一般来说外邪所致尿血属实证:内伤所致尿血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。热伤脉络之中又有实热和虚热之分;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及肾虚之别。
(二)鉴别诊断
尿血应着重与石淋、血淋相鉴别。
1.
血淋
血淋也表现为血随尿出,故易与尿血相混。但血淋、石淋以小便短涩频数、滴沥刺痛、欲出不尽、小腹拘痛或痛引腰腹为共同特征。故其鉴别点是尿痛的有无,尿血多无瘀痛之感,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,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。《丹溪心法
·淋》说:“痛者为血淋,不痛者为尿血。”血淋多属实证,尿血以虚证多见,病机治则不尽一样。
2.石淋
石淋尚可表现尿中有时夹有砂石,小便窘急不能卒出,有时排尿突然中断,尿道刺痛,痛引少腹或腰腹绞痛难忍,尿出砂石而痛止。根据这些临床表现一般可与尿血鉴别。
【辨证论治】
尿血的辨证论治当分清外感内伤、邪正虚实。外感尿血,属于实证;内伤尿血则多属虚证。由外感所致者,以邪热为主,治以清热止血为原则。由内伤所致者,一般先有阴阳偏盛、气血亏虚或脾肾虚衰的全身症状,尿血色多淡红,若出血量大者,尿色较深;又见尿中夹有血丝、血块者,是属于瘀血内停,治以扶正补虚,兼以祛邪止血。
1.热迫膀胱
[证候]初起多见恶寒发热,遍身骨节酸楚,口渴喜饮,少腹作胀,或腰酸腰痛,小
便血尿,血色多见鲜红。舌红苔黄,脉数。
[分析]外邪袭表,邪正相争,故恶寒身热;邪束肌表,营卫不利,因而遍身骨节酸
痛;热灼阴液,故口渴喜饮;邪热由表人里,结于下焦,迫及膀胱,因而少腹作胀;肾与膀胱相表里,故可出现腰部酸痛;热结膀胱,迫血下行,因而小便出血而血色鲜红;舌红,苔黄,脉数,均属于邪热内结之征。
[治法]清热利水,凉血止血。
[方药]导赤散:竹叶
木通
生地
甘草梢
若出血较多,加白茅根、旱莲草、山栀凉血止血,亦可加血余炭、小蓟、仙鹤草、侧柏叶凉血止血。若见恶寒身热,为表证未解,可加连翘、银花、荆芥等清热透表。若见尿赤,小腹胀痛,为下焦热盛,加黄柏、知母等清热泻火。若见舌苔黄腻,胸闷纳呆,尿赤腹胀,为湿热中阻下迫膀胱,应加滑石、赤茯苓、苡米以清化湿浊。若见大便秘结者,可加大黄、全瓜蒌以通利腑气;若口干而苦加石斛、芦根养阴生津。
2.火毒迫血
[证候]初起多见恶寒发热,继则高热,口渴欲饮,头昏头痛,骨节酸痛,烦躁,口
干唇燥,神疲乏力,尿血,血色鲜红,并可有衄血、便血、皮肤紫斑等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弦数。
[分析]因风热或热毒由外而侵及表卫,故见恶寒发热;邪热由表入里,热势亢盛,
故见高热,头昏头痛,骨节酸痛;热灼阴津,故口干唇燥,口渴欲饮;热邪耗气,则致神倦乏力;热毒迫血妄行则致尿血甚至衄血、便血、皮肤紫斑;舌质红,苔黄腻,脉弦数为热毒内盛之象。
[治法]泻火解毒,凉血止血。
[方药]黄连解毒汤:黄连
黄柏
黄芩
栀子
若出血多者,加小蓟、藕节、丹皮凉血止血;若津亏口干者,可加石斛、玄参、花粉养阴生津;火毒内炽,可加银花、青黛,甚则可用犀黄丸清火解毒;若尿血见有身热心烦,或有其他部位出血者,治疗应用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、凉血散瘀。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尖代替。
3.心火内盛
[证候]小便热赤,尿中带血色鲜红,心烦,夜寐不安,口渴而苦,或面赤、口舌生
疮。舌尖红,脉数。
[分析]多由烦劳而伤心阴,阴虚则心火内炽,故见心烦、口苦而干、面赤、口舌生
疮等症;虚火扰及心神,则夜寐不安;心与小肠相表里,小肠与膀胱同属太阳经,其经脉相关,故心有热移于大肠,下注膀胱,症见小便热赤;热灼脉络,络损则血随尿出,其色鲜红;舌尖红,脉数为心火内炽之象。
[治法]清心泻火,凉血止血。
[方药]小蓟饮子:生地黄
小蓟
滑石
通草
炒蒲黄
淡竹叶
藕节
当归
山
栀
甘草
若血出较多,可加鹿衔草、旱莲草、琥珀末以加强止血之功;若见心烦少寐,可加川连、麦冬、夜交藤等清心安神;若见阴虚口渴,加石斛、知母;若心火引动肾火而出现遗精者,可加金樱子、实等固涩精关。
4.阴虚火旺
[证候]小便色赤带血,头昏目眩,口渴欲饮,耳鸣心悸,神疲易怒,腰膝酸软。舌
红少苔,脉细数。
[分析]肾阴亏虚,则虚火内动,上扰清窍,故头昏目眩;耳为肾窍,肾虚失于濡养
则耳鸣心悸,精神疲惫;水不涵木,肝火内动则易怒;虚火灼伤血脉,则血随尿出;腰为肾府,肾虚故见腰膝酸软;舌红少苔,脉细数,均为阴虚火盛之征。
[治法]滋阴清火,凉血止血。
[方药]知柏地黄丸:知母
黄柏
熟地黄
山萸肉
山药
茯苓
丹皮
泽泻
若尿血多,可加旱莲草、小蓟、蒲黄以凉血止血;尿血经久不愈,排尿不畅者,加车前子、木通、泽兰;若有低热者,可加银柴胡、地骨皮、鳖甲以滋阴清热;心烦少寐者,加夜交藤、远志、酸枣仁以养心安神。
5.气阴两虚
[证候]尿血,血色鲜红或淡红,腰脊酸痛,潮热盗汗,手足心热,口干咽燥,面色
潮红或萎黄,神疲乏力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细数。
[分析]肾阳虚则生内热,故潮热、手足灼热;火灼血络,因而尿中带血,血色鲜红;虔火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;虚火伤津耗气,故致口燥咽干,神疲乏力;舌淡红,苔白薄,脉细数为气阴亏虚之象。
[治法]益气养阴,凉血止血。
[方药]生脉散合车前吐汤:人参
麦冬
五味子
阿胶
茜草
红花
黄芩
地骨皮
车前叶
若有低热者,加银柴胡、鳖甲、知母滋阴清热;盗汗者,可加浮小麦、糯稻根、煅牡以固摄敛汗;肾精亏虚加龟板、冬虫夏草、杜钟以填精补肾;若同时伴有肺痨,治疗应肺肾同治,可合月华丸,以滋阴润肺。
6.脾肾不固
[证候]久病尿血,血色淡红,面色苍白,精神困顿,体倦食少,头晕目眩,耳鸣心
悸,腰膝酸软,或兼血、便血、皮肤紫斑。舌质淡,脉细弱。
[分析]因饮食、劳倦或其他原因伤及脾肾,脾虚则统血无力,肾虚则不能固摄,以
致血脉外,渗人水道而成尿血:血澄其者,则兼见其他部位的出血;脾虚则运化无力,气血生化乏源、故见体倦食少、面色苍白、头晕目眩、心悸等症;肾虚则精气不充,不能温煦满养,故见精神困倦,耳鸣,腰膝酸软;舌质淡,脉细弱为脾肾不足,气血亏患之象。
[治法]补益脾肾、益气摄血。
[方药]补中益气汤加减: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
若出血较多,可配蒲黄、阿胶以滋阴止血,成配仙鹤草、小蓟以收饭止血。
若属肾虚失封藏,用无比山药丸加减,腰脊酸痛,畏寒可加鹿角片、狗膏;便溏者去肉苁蓉,加炮姜炭;尿血不止者可加仙鹤草、阿胶、女贞子、早莲草、白茅根;夜尿多可加益智仁、桑螈销。
7.气滞血瘀
[证候]尿血,血色紫暗成块,或鲜血与紫暗瘀块混杂而出,小腹刺痛拒按,或可触
及积块,时有低热,舌质暗或有瘀点、瘀斑。苔薄,脉细涩或沉细。
[分析]气机阻滞,瘀血凝聚,结于肾或膀胱,瘀久则络破血溢,而致尿血;血瘀阻
不通,故少腹刺痛拒按;瘀血阻滞,营卫运行不畅,壅退以致发热;舌质紫黯,或有瘀点、瘀斑,脉象细涩或沉涩为瘀血在里之象。
[治法]行气化瘀,养血止血。
[方药]血府逐瘀汤:当归 生地黄 桃仁 红花 枳壳 赤芍药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牛膝
若外伤所致的尿血,可加服七厘散;若尿血量多,可加茜草根、侧柏叶;少腹癜积,可加丹参、三棱、莪术、贝母。
【预防与调护】
(一)预防要点
1.注意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劳逸适度,避免情志过极。
2.积极治疗引起血证的原发疾病。
3.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提高抗病能力。
(二)调护要点
1.注意精神调摄,消除其紧张、恐惧、忧虑等不良情绪。
2.注意休息,重者应卧床休息。
3.宜进食清淡、易消化、有营养的食物,忌食辛辣香燥、油腻炙博之品,戒除烟酒。吐血量大或频频吐血者,应暂予禁食。
上一篇:
便血
下一篇:
食管癌
点击免费电话咨询:15273184988
联系我们-福布斯在线客服电话19048888882 湘ICP备19002683号-1
电话:0731-84425552 电话:15387483147
手机:15273184988
地址:凤亭社区网船班小区(长沙市开福区)
技术支持:
智优营家
首页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在线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