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本草合集
中医经典
抗疫清冠
养生保健
疗养技法
龙凤呈祥
查病理疗
疗养旅游
名医方剂
首页
>>
中医经典
>>
金匮要略
>>
查看详情
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
2020-05-06 15:19:45
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
1.肺中风者,口燥而喘,身运①而重,冒②而肿胀。
2.肺中寒,吐浊涕。
3.肺死脏,浮之虚,按之弱如葱叶,下无根者死。
4.肝中风者,头目闰,两胁痛,行常伛④,令人嗜甘。
5.肝中寒者,两臂不举,舌本燥,喜太息,胸中痛,不得转侧,
食则吐而汗出也。
6.肝死脏,浮之弱,按之如索不来,或曲如蛇行者,死。
7.肝着,其人常欲蹈其胸上,先未苦时,但欲饮热,旋覆花汤
主之。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,皆同。
旋覆花汤方
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
【点评】此节论述肝着的证治。对于肝着的病因、病机、病
位,历代医家争议颇多,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看法。
1.肝阳虚寒,寒气凝滞高学山《高注金匮要略》说:“肝以
阳气为贵
……着者留滞之义。脏中阳虚,而阴寒之气不能融和舒
畅,且肝络从少阳之胁而上贯于胸,则胸中常有似板似紧之候。
---------------
①身运:指身体活动、转动。
②冒:指昏瞀,头部如有物覆盖。
③头目晌:晌,掣动。头目,指头皮及眼皮的肌肉掣痛不适。
④伛:驼背。行常伛,形容行走时曲背弯腰的样子。
2.血着膈膜 唐容川《金匮要略浅注补正》说:“盖肝主血,
肝着即是血黏着而不散也。血生于心而归于肝,由胸前之膈膜,
以下入胞室,今着于胸前膈膜中,故欲人路其胸上以通之也。
”
3.肝郁乘脾
周扬俊《金匮玉函经二注》说:
“肝主疏泄,言
其用也,倘郁抑不舒,势必下乘中土,土必弱而时满,气必结而
不开,故喜人之按之也。
”
4.肝郁乘肺 尤怡《金匮要略心典》说:“肝脏气血郁滞,着
而不行,故名肝着。然肝虽着,而气反注于肺,所谓横之病也。
”
5.风寒湿合邪着肝 魏荔彤《金匮要略方论本义》说:“肝着
者,风寒湿合邪如痹病之义也
……以气邪而凝固其血,内着于
肝,则为肝着也。
”
综合以上各家论述,在病因,有的认为有外邪为患,有的认
为是纯内伤所致;在病位,多数医家认为与肝相关,但有肝之经
脉、肝络、肝脾、肝肺以及膈膜之不同;在病机,有认为是阳虚
寒凝,有认为是肝气郁滞,有认为是血瘀的。上述观点各有侧
重,但并不矛盾,若合而参之,则更为全面。
先从
“着”字分析,“着”,《辞海》谓通于“著”,而“著”又通
“宣”,为“贮藏、积聚”之义。《说文·宁部》说:“宣,辨积
也。
”肝着和本篇之肾着之病同类,皆为“着病”。原文指出:“肾
着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
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。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
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带五千钱,甘姜苓术汤主之。
”肾着的病
因是
“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”,导致寒湿留着于腰部。
桂林古本《伤寒杂病论
·寒病脉证并治》关于“肾着”的论述是:
“寒之为病,肾先受之,其客于五脏之间,脉引而痛;若客于八
虚之室,则恶血住留,积久不去,变而成著。
“可见,肾着的病因
是寒湿留滞于肾经。同理,肝着是风寒之邪留滞肝经所致。其风
寒之邪既可以是外来直中而未达、邪气留滞于肝经,也可以是自
内而生。从历代医家的论述及临证病案中也可以得到证实。如
《圣济总录》治疗风寒客于肝经之肝着,方用蹈胸汤;叶天士《临
证指南医案
·胁痛》有沈姓初起形寒寒热,渐及胁肋脘腹,病已
入血络,用旋覆花汤加桃仁、当归须、柏子仁等案均为风寒之邪
可证。
肝经经脉,夹胃,属肝络胆,穿过膈肌,向上过膈肌,分布
于胁肋部
……一分支从肝分出,穿过膈肌,向上注入肺,交手太
阴肺经。若风寒之邪留滞于肝经,造成阳气痹结,进而影响气、
血、水的运行,出现气郁、血瘀、痰饮等病理变化。所以,在肝
经所过的胸胁等处便出现痞闷、窒涩,甚或胀满刺痛等,故
“其
人常欲蹈其上
”,即试图通过叩打揉按后,使胸中气机舒展,
气血得以通畅,从而减轻胸胁痞闷或痛胀不适之感。而
“先未苦
时,但欲饮热
”一证,是肝经初受风寒之邪,邪气凝固气分,仅
见胸胁部位痞结轻证,故欲饮热,以使气机通利,阳气宣达,暂
时缓解症状。除了原文记述的以上症状外,邪在肝经,而胃脘、
胸胁、肺等部位均可为病邪所困,还可能有胁胀、腹满、少腹胀
闷窜痛、咳嗽、呕吐、目眩、巅顶痛等症状,妇女可有半产漏下
等病症。
清
·何梦瑶所著《医》在谈到旋覆花汤时谓:“《金鉴》谓
(旋覆花汤)与证(肝着)不和,疑误。愚谓此乃停饮,而阳气不
宣,故用此逐饮通阳,加绛以和血也。
”何氏提出“肝着”病是痰
(饮)瘀同病,颇有见地。从病机言,风寒之邪留滞于肝经,适
成阳气痹结,肝气郁滞,既可影响血的运行而致血涩不利,也可
影响水液代谢而出现痰饮内阻。从用药言,旋覆花汤之主药旋覆
花,《神农本草经》言:
“味咸温,主结气胁下满,惊悸,除水,
去五脏间寒热,补中下气。梁
·陶弘景在《名医别录》中载旋覆
花
“味甘…...消胸上痰结,唾如胶漆,心胁痰水,膀胱留饮,风
气湿痹,皮间死肉
…利大肠,通血脉,益色泽。”明·李时珍的
《本草纲目》简要概括
“旋覆所治诸病,其功只在行水、下气、通
血脉尔。
”诸此说明旋覆花为下气、行水、通血脉之药,旋覆花汤
为痰瘀同治之方。
从后世加减应用本方言,清
·叶天士以旋覆花汤加减治疗络
病而著称,其主要加减规律有二:一是用旋覆花汤加归须、桃
仁、柏子仁辛润通络;二是用旋覆花汤加半夏等化痰涤饮通络。
如《临证指南医案
·喘》载汪案:脉弦坚。动怒气冲,喘息不得
卧息,此肝升太过,肺降失职。两足逆冷,入暮为剧。议用越婢
法。又按之左胁冲气便喘,背上一线寒冷,直贯两足,明是肝逆
夹支饮所致。议用《金匮》旋覆花汤法。旋覆花、青葱管、新绛、
炒半夏。清
·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、叶天士络病方论的基础上又
有发挥,在《温病条辨
·下焦》暑温伏暑第41条谓:“伏暑、湿
温胁痛,或咳,或不咳,无寒,但潮热,或寒热如疟状,不可误
认柴胡证,香附旋覆花汤主之,久不解者,间用控涎丹。
”香附旋
覆花汤中香附与旋覆花配伍,吴鞠通认为此二药
“善通肝络而逐
胁下之饮,另用苏子降肺气而化饮,半夏、陈皮和胃化痰,茯
苓、薏苡仁健脾理湿。诸药配伍,理肝气、通肝络、化痰饮,用
于肝气郁结,肝络瘀滞,水饮聚结胸胁之证。
综上所述,风寒之邪滞留肝经是肝着之病因,其病机是阳气
痹结,气郁血瘀、痰饮内阻。病位主要在肝之经络,牵及肺、脾
胃。故用行气开结、通络化饮的旋覆花汤主治。
旋覆花汤由旋覆花、葱、新绛三味药组成。对于方中
“葱”
这药,后世医家有的用葱白,有的用葱管
(或称葱叶)。盖葱白
长于发汗通阳,葱管善于行气活血。若从该方主要治疗经脉气血
郁滞不行之肝着病,或用于妇人半产漏下属于有瘀血者来看,用
葱管通络为宜。若从肝着的病因为风寒之邪滞留肝经,阳气痹阻
来看,用葱白宣痹通阳亦佳。结合肝着的病因病机,方中
“葱”
这药,应理解为葱白、葱管同用。观仲景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
略》所用
“葱”的部位是有区别的,《伤寒论》少阴篇白通汤所用为
“葱白”,此则为“葱”。
至于新绛,因诸本草均无记载,故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。
一是将绯帛
——即已染成大红色的丝织品当作新绛,但对染色所
用的染料则有一定的要求,有的主张用红花,如李対、邹澍;有
的提出用茜草,如莫枚士、唐容川等;秦伯未《谦斋医学讲稿
)
则认为
“系用猩猩血染成的帽帷”。二是认为新绛就是茜草,如
陶弘景。茜草苦寒,入肝经,行血祛瘀。上述医家的看法各有所
据,但要确定仲景当时所用
“新绛”究竟何物,尚需进一步考证。
根据本证的病机,临证可酌用茜草、红花、苏木、郁金等代之,
意在取其活血化瘀之效。
8.心中风者,翁翁发热,不能起,心中饥,食即呕吐。
9.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①,剧者心痛彻背,背痛彻
心,譬如蛊注。其脉浮者,自吐乃愈。
10.心伤者,其人劳倦,即头面赤而下重,心中痛而自烦,发
热,当脐跳,其脉弦,此为心脏伤所致也。
11.心死脏,浮之实如麻豆,按之益躁疾者,死。
12.邪哭②使魂魄不安者,血气少也;血气少者,属于心,心气
虚者,其人则畏,合目欲眠,梦远行而精神离散,魂魄妄行。阴气衰
者为癫,阳气衰者为狂。
【点评】 此节论述了心脏血气虚少发生的精神异常的病证。心
主神志,心血气虚少,则可致神志不宁,表现为常无故哭泣,多
狂病。
畏惧,闭目欲眠而多梦等魂魄不安等症。若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癫狂病。
-------------
①心如啖蒜状:啖,吃的意思。指心里难受,好像吃蒜后心中嘈杂而辣。
②邪哭:指病人精神失常,无故悲伤哭泣,有如邪鬼作祟。
基于《难经
·二十难》“重阳则狂,重阴则癫”之论述,历代
医家对此节
“阴气衰者为癫,阳气衰者为狂”的认识有分歧,如
吴谦《医宗金鉴》云:
“癫狂互误,皆不可从”。
黄树曾《金匮要略释义》中本句的释义对理解原文和指导临
床颇有启迪:颠
(今作癫)狂皆病名,各有两种。一为阴盛之颠,
其始发也,意不乐,直视僵仆,三部阴脉俱盛者是。凡物上重下
轻则仆,此颠疾因邪气聚于颠顶致仆而得名。《难经》所谓重阴
者颠指此。治宜用风引汤加减。一为心阴气衰之颠,其状先不
乐,头重痛,目赤,心烦,语言错乱,神志不宁,脉来细弱者
是。此节之颠即属之。治宜养心血安神志,如酸枣仁、生地黄、
当归身、红枣肉、小麦、茯神、甘草、远志、菖蒲、牡蛎、菊
花、莲子心、灯心、竹茹之类。一为阳盛之狂,《素问
·病能
论》所谓怒狂,《难经
·第五十九难》所谓自高贤,自辨智,自贵
倨,妄笑,好歌乐,妄行不休
(蹐垣屋,奔走骂詈,打人,不
避亲疏等
),三部阳脉俱盛者是。《难经·第二十难》所谓重阳者
狂即指此,治宜重用生铁落、胡黄连、洋芦荟、灵磁石、龙胆草
等,大苦大寒之品,折其上盛之威。一为阳气衰之狂,目妄见,
耳妄闻,善呼,或多食,善见鬼神,善笑而不发于外者是。此节
之狂,属于后者。治宜用桂枝、甘草、高丽参、五味子、白茯
苓、龙眼肉、龙骨、牡蛎等味,振其心阳补其心气。
13.脾中风者,翁翁发热,形如醉人,腹中烦重,皮目胸而
短气。
l4.脾死脏,浮之大坚,按之如覆杯,洁洁状如摇者死。臣亿等
详五脏各有中风中寒,今脾只载中风,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,以古文简乱极多,去古既远,
无它可以补缀也。
-------------
①洁洁:洁,干净。洁洁,形容中空无物。
【点评】
14条小注:臣亿等详五脏各有中风中寒, 今脾只载
中风,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,以古文简乱极多,去古既远,无它
可以补缀也。也正由于此,后世有不少注家认为本篇
“残缺零乱,
脱简较多
”。
对于本篇所论之中风、 中寒的含义, 虽历代注家见仁见智,
但比较集中的认识是:此中风、中寒并非《伤寒论》中太阳病的
中风和伤寒
(属外感病,病位在表)。五脏中风也不是《金匮要
略》中风历节病篇的
“中风病”。至于 《素问·风论》 中的“五脏
风
”与本篇的“五脏中风”亦是名相近而实异,前者专治风邪为
患,后者以内伤为主。
那么,本节五脏中风、中寒代表了什么
?
刘渡舟编著《金匮要略诠解》指出:风和寒是代表两类不同
性质的疾病,所谓中风,代表阳证、实证。中寒代表阴证、虚
证。本篇主要是论述五脏风热、阴寒的辨证方法。
陶葆荪编著《金匮要略易解》认为,中风、中寒之
“中”字应
该读平声。因为杂病以内因为主,与伤寒外邪中入的
“中”字不
同。即五脏内有风邪的为
“中风”,五脏内有寒邪的为“中寒”,
而多从
“风为阳邪”“寒为阴邪”以释之。
以上释义可供研究者参考。
15.跌阳脉浮而涩,浮则胃气强,涩则小便数。浮涩相搏,大便
则坚,其脾为约,麻子仁丸主之。
麻子仁丸方
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,去皮 厚朴一尺,去皮
杏仁
-升,去皮尖,熬,别作脂
上六味,末之,炼蜜和丸梧子大,饮服十丸,日三服,渐加,以知为度。
【点评】
此节论述脾约的证治。由于胃热气盛,耗伤脾阴,致
使脾不能为胃转输津液,津液失于四布,偏渗膀胱,而肠道失
润,则小便频数,大便秘结。
麻子仁丸系小承气汤加麻子仁、 杏仁、 芍药和蜜组成, 功能
滋阴润肠,泄热通便。本方为润肠通便之祖方,对后世医家治疗
温病伤阴而便秘有一定启发作用,如温病伤阴便秘,而里实明显
的,用增液承气汤
(生地黄、玄参、麦门冬、大黄、芒硝、甘
草
), 温病伤阴耗血而便秘,同时里实证也较明显的,用养荣承
气汤
(当归、白芍药、熟地黄、大黄、枳实、厚朴)。
16.肾着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
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。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
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带五千钱,甘姜苓术汤主之。
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
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腰中即温。
【点评】
“肾着”是仲景订立的一个病名。肾着的成因是“身劳
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。
”肾着之病,感于寒湿,病在下焦肾
之外府,故治宜散寒除湿,温行阳气。仲景取
“燠土以胜水”之
治法,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。方用干姜散寒祛湿,茯苓、
白术健脾除湿,而甘草与干姜相伍又能温运脾阳,合而用之,使
寒湿得去,阳气温行,
“腰中即温”,肾着得愈。尤怡《金匮要略
心典》对此分析透彻,谓
“其治疗,不在温肾以散寒,而在厚土
以胜水。甘、姜、苓、术,辛温甘淡,本非肾药,名肾着者,原
其病也。
”此是舍病名而从病因的变法,正是仲师的运用灵活处,
值得深入体会。
唐
·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·腰痛》卷十九将甘草干姜茯苓
白术汤收入,并根据肾着的病名更命为
“肾着汤”。同篇“肾着
散
”方,为本方加桂心、泽泻、牛膝、杜仲,治疗寒湿腰疼。干
姜与挂心相合,温阳之力更著,桂心与茯苓、泽泻同用,又善通
阳利水,病在下,则不妨用牛膝引之下趋,因势利导,且牛膝、
杜仲又有补肾强腰之用。
17.肾死脏,浮之坚,按之乱如转丸,益下入尺中者死。
【点评】 死脏,为脏气将绝而出现的一种脉象,与《素问》
“真
脏脉
”相似。原文称五脏死脉,其切脉方法是通过“浮之”(浮取)
和
“按之”(沉取)来辨别脉的形象,判断预后。
18.问曰:三焦竭部,上焦竭善噫,何谓也?师曰:上焦受中焦
气未和,不能消谷,故能噫耳。下焦竭,即遗溺失便,其气不和,不
能自禁制,不须治,久则愈。
【点评】此节是论述三焦不和的辨证。
“其气不和”是三焦竭
部病机之关键。由于历代医家对原文中
“竭”字含义的理解不同,
所以对原文的释义也不一致。一是
“竭”作“穷尽”解。三焦竭部,
即指三焦各部所属脏腑功能减退。二是
“竭”作“阻遏”解。三焦
竭部,是指三焦各部所属脏腑功能因故受到阻過。以上两种释义
均通,可互参。
19.师曰:热在上焦者,因咳为肺痿;热在中焦者,则为坚;热
在下焦者,则尿血,亦令淋秘
①不通。大肠有寒者,多骛溏²;有热
者,便肠垢。小肠有寒者,其人下重便血;有热者必痔。
【点评】此节列举热在三焦的病证和大小肠有热、有寒的病变。
------------
①淋秘:淋,指小便演沥涩痛;秘,此作“闭”解,指小便闭不通。
②鹜溏:鹜,即鸭子。骛溏,形容大便如鸭之大便,水粪混杂面下。
20.问曰:病有积、有聚、有槃气,何谓也?师曰:积者,脏病
也,终不移;聚者,腑病也,发作有时,展转痛移,为可治;槃气
者,胁下痛,按之则愈,复发为槃气。诸积大法,脉来细而附骨者,
乃积也。寸口,积在胸中;微出寸口,积在喉中;关上,积在脐旁;
上关上,积在心下;微下关,积在少腹;尺中,积在气冲。脉出左,
积在左;脉出右,积在右;脉两出,积在中央,各以其部处之。
【点评】积、聚、槃气三病都可以出现腹中痞块、胀满或胀痛
等证候,故仲景将三者加以比较。积病在脏,病已深入血分,其
痞块推之不移,痛有定处。聚病在腑,病涉气分,其痞块时有时
无,痛无定处,发作有时,推之能移。聚病较积病略为轻浅,治
疗较易。槃气即食积之病。
上一篇:
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
下一篇:
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
点击免费电话咨询:15273184988
联系我们-福布斯在线客服电话19048888882 湘ICP备19002683号-1
电话:0731-84425552 电话:15387483147
手机:15273184988
地址:凤亭社区网船班小区(长沙市开福区)
技术支持:
智优营家
首页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在线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