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心主神志:心主神志,即是心主神明,又称心藏神。
(1)神的含义:在中医学中,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。广义的神,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,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、眼神、言语、应答、肢体活动姿态等,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。换言之,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“形征”,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。狭义的神,即心所主之神志,是指人们的精神、意识、思维活动。
(2)神的生成:藏象学说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,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。形者神之体,神者形之用。形存则神存,形谢则神灭。神随着个体的发生、发育、成长、消亡而发生,发展和消亡。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,当胚胎形成之际,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。出生之后,在个体发育过程中,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。所以说:“神者,水谷之精气也。”(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)。
(3)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:心藏神,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。其生理作用有二:其一,在正常情况下,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,进行精神、意识、思维活动。这种作用称之为“任物”。任,是接受、担任之意,即是心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。有了这种“任物”的作用,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。其二,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,在脏腑之中居于首要地位。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,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。所以说:“心为一身之主,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,故为君主。心藏神,故为神明之用。”(《医学源流论》)
(4)心主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: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,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,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。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,并分属于五脏,即“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志。”(《素问·宣明五气论》)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,虽五脏各有所属,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。故曰:“神生于五脏,舍于五脏,主导于心。”(《灵枢·卫气》)
人的精神、意识和思维活动,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,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。这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。但藏象学说,则将人的精神、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。所以,心主神志的实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,接受、反映客观外界事物,进行意识、思维情志等活动。这种认识是藏象学说的特点所决定的。因为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虽然包含着若干解剖学成分,但从主要方面看,却是一个标示各种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,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模型。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,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。可见,藏象学说中的心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解剖学的心的意义,又是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。中医学心的概念,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,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。
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,则精神振奋,神志清晰,思维敏捷,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。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,不仅可以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,如失眠,多梦,神志不宁,甚至谵狂,或反应迟钝、精神萎靡,甚则昏迷,不省人事等,而且还可以影响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。所以说“主明则下安……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”(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论》),“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”(《灵枢·口问》)。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:气、血、津、液、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,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,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,所以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。故日“血气者,人之神”(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,“血者,神气也”(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)。
因此,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,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