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本草合集
中医经典
抗疫清冠
养生保健
疗养技法
龙凤呈祥
查病理疗
疗养旅游
名医方剂
首页
>>
中医经典
>>
金匮要略
>>
查看详情
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
2020-05-08 16:38:04
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
1.师日:病有风水、有皮水、有正水、有石水、有黄汗。风水
其脉自浮,外证骨节疼痛,恶风;皮水其脉亦浮,外证附肿①
,按之
没指,不恶风, 其腹如鼓,不渴②
,当发其汗。正水其脉沉迟,外证
自嘴;石水其脉自沉,外证腹满不喘。黄汗其脉沉迟,身发热,胸
满,四肢头面肿,久不愈,必致痈脓。
【点评】 水气病,即通常所说的水肿病。此节将水气病分为风
水、皮水、正水、石水和黄汗五类,并分别就各类的主要脉症、
相互的重点鉴别,皮水的治则,黄汗的转归演变作了阐述。
风水是风邪外袭,肺失宣降,水湿停聚,泛溢于肌表经络,
其证见脉浮,骨节疼痛,头面浮肿,恶风等;皮水与脾、肺关系
较为密切,由于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,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,其
证见下肢浮肿,按之没指,甚则周身浮肿,不恶风,脉亦浮。正
水是由于肾阳不足,不能化气行水,脾阳虚不能制水,其证见脉
沉迟,小便不利,腹大而肿;石水是由于肾阳虚衰,不能温化水
湿,阴寒水气沉伏凝结下焦少腹,其证见少腹硬满如石、脉沉,
不喘。风水、皮水在表在肌肤,属阳水,其病较轻而易治。正
水、石水病虚实夹杂,标本俱病,为病在里,属阴水,其病较重而难治。《金匮要略直解》谓:
“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,正水与石
水相类属里;但风水恶风,皮水不恶风;正水自喘,石水不自
为异耳。
”
--------------------
①附肿:附,通”肤”,附肿即指皮肤浮肿。《素间·水热穴论》:“上下溢于皮肤,故
为肘肿。胎肿者,聚水血生病也。
”
②其腹如鼓,不渴:《诸病源候论·水肿病候·皮水候》作“腹如故不满亦渴”。
黄汗,因出汗色黄故名,得之湿热交病,与脾、肺相关,
《金匮要略心典》谓:
“黄汗,汗出沾衣如柏汁,得之湿热交病,
而湿居热外,其盛于上而阳不行, 则身热胸满,四肢头面肿,久
则侵及于里而营不通,则逆于肉理而为痈脓也。
”
2.脉浮而洪,浮则为风,洪则为气①,风气相搏,风强则为瘾
疹,身体为痒,痒为泄风②
,久为痂癞③;气强则为水,难以俯仰,
风气相击,身体洪肿,汗出乃愈。恶风则虚,此为风水;不恶风者,小便通利,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此为黄汗。
3.寸口脉沉滑者,中有水气,面目肿大,有热,名曰风水;视
人目窠上微拥④
,如蚕新卧起状,其颈脉⑤动,时时咳,按其手足上
陷而不起者,风水。
4.太阳病,脉浮而紧,法当骨节疼痛,反不痛,身体反重而酸,
其人不渴,汗出即愈,此为风水。恶寒者,此为极虚发汗得之。渴面不恶寒者,此为皮水。身肿而冷,状如周痹⑥
,胸中窒,不能食,反
聚痛,暮躁不得眠,此为黄汗,痛在骨节。咳而喘,不渴者,此为脾胀⑦
,其状如肿,发汗即愈。然诸病此者,渴而下利,小便数者,皆
不可发汗。
-------------
①洪则为气:气,指水气。
②世风:风热外世于表,瘙痒不止的证名。
指:指化球或结瘤之类的皮肤病,由瘾疹痒感染面发。
“拥”,肿之意。
日案上微拥:即
(关朴·水胀);“日案上微肿“之意。“目案”,指眼胞,即眼;
颈脉:指颈侧人动脉。
牌胀:注家多作
“肿胀”。
周:病名,之一种,其证卉痛,偏于一侧,能上下游走,而左右不移动为其特点。
5.里水①者,一身面目黄肿②,其脉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
假如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,故令渴也。越婢加术汤主之。方见下。
【点评】以上
4节主要论述了风水的成因、证治以及与黄汗、
肺胀等病证的鉴别。
“风气相击,身体洪肿,汗出乃愈。恶风则
虚,此为风水
”,点明了风水的病机、主症和治法。
关于风水脉象,仲景论述不一,第一节曰
“其脉自浮”,第
二节言
“脉浮而洪”,第三节谓“寸口脉沉滑”,第四节言“脉浮而
紧
”。浮则为风,故浮为风水之常脉。风水病初,表证偏甚者,
其脉当浮紧或浮洪。若水气偏盛者,脉当沉滑。唐宗海在《金匮
要略浅注补正》中说:
“前言风水脉浮,此言(第3节)脉沉
者,
……盖脉法浮主表,寸亦主表,沉滑而见于寸部,即是水犯
于表之诊,故亦断为风水,与浮洪、浮紧之断为风水,同一在表
之义也。且浮脉但为风,必兼洪紧,乃为风而兼水,沉滑亦当但
为水,因见于寸部,乃为水犯于表而兼风也。仲景文法细密如
是,学者当玩焉。
”此说可助对风水脉象之理解。
6.趺阳脉当伏,今反紧,本自有寒,疝瘕,腹中痛,医反下之,
下之即胸满短气。
7.趺阳脉当伏,今反数,本自有热,消谷,小便数,今反不利,
此欲作水。
【点评】以上
2节以趺阳脉的变化,例举水气病兼挟寒热的不
同证候,从
“紧”与“数”脉相互对照分析,以强化寒热辨证思维。
紧为寒,寒则伤阳,阳气伤者,则水与寒聚而不化;数为热,热
则伤阴,阴气伤者,则水与热结而不行。可知水气病形成的机理既可是阳气衰弱或不足,亦可是阳热内盛,前者即为阴水,后者
即为阳水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
①里水;水从里积而溢于外。据《脉经》卷八注“一云皮水”,可知里水即皮水。
②黄肿:据(脉经》卷八注此指洪肿,即肿势很盛。
8.寸口脉浮而迟,浮脉则热,迟脉则潜,热潜相搏,名曰沉
跌阳脉浮而数,浮脉即热,数脉即止,热止相搏,名曰伏。沉伏相
搏,名日水。沉则脉络虚,伏则小便难,虚难相搏,水走皮肤,即为
水矣。
【点评】
欧阳锜《杂病原旨》注曰:“此条文意艰涩,注家多不
释。
”《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》中亦说:“本条所讲脉证混乱,当前
后互看,恐非仲景原意。
“由此见此节释之准确难矣,故宜参阅诸
注家。
“沉伏相搏,名曰水。沉则脉络虚,伏则小便难,虚难相搏,
水走皮肤,即为水矣
”,是论述水气病形成的病机,多从肺胃郁
热,津液耗伤,气机不利,水气停滞加以理解。
9.寸口脉弦而紧,弦则卫气不行,即恶寒,水不沾流①”,走于肠
间。少阴脉紧而沉,紧则为痛,沉则为水,小便即难。
【点评】此节以寸口、少阴脉象来论述水气病形成的机制与
肺、肾关系密切。
“寸口脉”以候肺,肺主气,具卫外之功,通
调水道。
“少阴脉”以候肾,肾主水。肺肾阳虚,水液代谢失常,
发为水肿。此节原文是仲景对《素问
·水热穴论》:“其本在
肾,其末在肺,皆积水也
”理论的更深入的阐述。
10.脉得诸沉,当责有水,身体肿重。水病脉出②者死。
11.夫水病人,目下有卧蚕,面目鲜泽,脉伏,其人消渴。病水
腹大,小便不利,其脉沉绝者,有水,可下之。
①
水不钻流:以水橙之谓之沾,运行不息为之流。水不沾流,即水液代谢失其润、
流动之常。
②脉出:此指脉暴出面无根,反映真气离根,脱散于外。
【点评】
第10节指出脉沉是水气病的主要脉象,身体肿重是
水气病的必有症状,两者结合,具有诊断原则启示意义。第
11
节论述水气病可下之证。水势壅盛的水气病,见腹部肿大,小便
不利,脉沉按之几无者,非发汗利小便可解,可以考虑下法,泻
其水而治之。这是符合《素问
·汤液醪醒论》“平治于权衡,去菀
陈莝
”治法的。
12.问曰:病下利后,渴饮水,小便不利,腹满因肿者,何也?
答曰:此法当病水,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,自当愈。
13.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气,不得卧,烦而躁,其人阴肿。
14.肝水者,其腹大,不能自转侧,胁下腹痛,时时津液微生,
小便续通。
15.肺水者,其身肿,小便难,时时鸭溏。
16.脾水者,其腹大,四肢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气,小
便难。
17.肾水者,其腹大,脐肿腰痛,不得溺,阴下湿如牛鼻上汗,
其足逆冷,面反瘦。
【点评】以上
5节是分别论述五脏水的证候。对于五脏水的命
名,有认为是以水困于某脏即以该脏命名者,所谓
“五水证,皆
水邪积聚所致。水聚之处,迫近其脏,有各脏见证,即以脏名
证。
”有认为是五脏水,是指五脏本身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病。两说
各有其理,宜相互参照来认识。
《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》认为,五脏水是在藏象学说的基础上归类的五种不同的症候群。五脏水的临床表现与某脏某腑之所
合所主有关,又与胜腑经络循行道路相联
-----------------
①脉沉绝:此形容脉沉之极并非指脉真无。
系。如肺水,因肺合大
肠,所以可见
“时时鸭清”症状;脾主四肢,所以脾水有”四肢苦
重
”症状;肝水因肝脉布胁肋,所以可见“胁下腹痛”;肾水,
为肾之府,所以可见
“腰痛“。足少阴经脉起于两足,所以又有
“手足逆冷”;心水,因肾脉出肺络心,心阳虚不能制约肾水,
所以有
“阴肿”。此外,五脏水的证候还涉及脏与脏之间的母子
生克关系。例如脾土与肺金、肝木与脾土、心火与肾水等。可见
五脏水是以藏象学说为基础归类的五种不同的症候群,而系统地
以五脏作为对水气病的临床辨证纲领,有一定的指导价值。
18.师日:诸有水者,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;腰以上肿,当发汗
乃愈。
【点评】
“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;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”,
此为因势利导之法,亦为水气病的一般治则,此法为《素问
·汤
液醪醒论》:
“开鬼门,洁净府”的具体体现。
19.师曰:寸口脉沉而迟,沉则为水,迟则为寒,寒水相搏。肤
阳脉伏,水谷不化,脾气衰则骛溏,胃气衰则身肿。少阳脉卑
P,少
阴脉细,男子则小便不利,妇人则经水不通,经为血,血不利则为
水,名曰血分。
20.问曰:病有血分水分,何也?师曰:经水前断,后病水,名
日血分,此病难治;先病水,后经水断,名曰水分,此病易治。何以
故
?去水,其经自下。
①脉卑;有两解,一则解为气血不足,如《注解伤寒论·平脉法》说:“营气,器
单
“脉卑,即表示气血不足。二则解为脉按之沉而弱。“少阳脉单“是指手少阳三盘之
弱,以示三焦决渎功能失常。
【点评】
仲景根据水气病的演变过程,提出了水分、血分、气
分之称,创立了
“血不利则为水”这一重要的病理学思想。“血
分
”者,是先经闭而后病水气。其形成之因,是因经血闭阻不通,
而影响水液的运行,致水停泛溢为肿。正如《金匮要略心典》所
云:
“血分者,因血而病为水也。““水分”者,是先病水肿而后经
闭。其形成之因,是水液阻滞血道所致。正如《金匮要略心典》
所云:
“水分者,因水而病及血也。““血分”与“水分”虽均为水血
交阻为患,具有
“瘀血”“水肿”相同的病理特点,但两者的发病
过程不同,前者是先病血,后病水,瘀重而水轻,治疗以活血化
瘀为主,佐以利水;后者是先病水,后病血,水重而瘀轻,治疗
宜利水渗湿为主,佐以活血。总之,瘀水同病,需瘀水同治。临
床根据
“血不利则为水”之旨,立活血化瘀利水法,治疗因血行
不畅,或血瘀而致的水湿停聚之患。
21.问日:病者苦水,面目身体四肢皆肿,小便不利,脉之,不
言水,反言胸中痛,气上冲咽,状如炙肉,当微咳喘,审如师言,其
脉何类
?师曰:寸口脉沉而紧,沉为水,紧为寒,沉紧相搏,结在关
元,始时尚微,年盛不觉,阳衰之后,营卫相干
①,阳损阴盛,结寒
微动,肾气上冲,喉咽塞噎,胁下急痛。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,气
击
?不去,其病不除。后重吐之,胃家虚烦,咽燥欲饮水,小便不
利,水谷不化,面目手足浮肿。又与葶苈丸下水,当时如小差,食饮
过度,肿复如前,胸胁苦痛,象若奔豚,其水扬溢,则浮咳喘逆。当
先攻击冲气,令止,乃治咳;咳止,其喘自差。先治新病,病当
在后。
--------------------
①营卫相干:指营卫不和谐。
②气击:此指气冲之意。
【点评】此节是举一病案,论述水气病的形成经过和误治后的
变化,以及水气与冲气先后同病时的治法,以此启迪医者治病应
分先后缓急辨证论治。此病先有水气,继则冲逆,复因误用吐下
而浮肿喘逆,仲景提出的原则是
“先治新病,病当在后”。新病
是冲气、喘等,后病是水气。
22.风水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主之。腹痛者加
芍药。
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。
23.风水恶风,一身悉肿,脉浮不渴,续自汗出,无大热,越婢
汤主之。
越婢汤方
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
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分
温三服。恶风者加附子一枚,炮。风水加术四两。《古今录验》
【点评】越婢汤由麻黄、生石膏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组成,方
中麻黄发汗利水;石膏清热除烦;姜、枣调和营卫,甘草益气扶
正。主要用于风水夹热证。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均是治疗水气病
的代表方剂,临证用方时要重点掌握麻黄的用量。在张仲景麻黄
系列方剂中,麻黄用到六两的方剂有越婢汤
(包括类方越婢加术
汤、越婢加半夏汤
)和大青龙汤。重用麻黄以发越水气,宣肺利
水。师仲景法,治疗水肿病,麻黄用量宜大。
24.皮水为病,四肢肿,水气在皮肤中,四肢聂聂P动者,防己
茯苓汤主之。
防己茯苓汤方
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温三服。
---------------
①聂聂:“聂”为树叶动貌。这里形容微微抽动。
【点评】
皮水为病, 与脾肺关系比较密切, 脾主四, 脾病则
水湿不运,流于四肢而为四肢浮肿,肿则阳气被水湿之气所遏,
水气相击,则四肢肌肉聂最而动。本证属脾肺气虚,水湿内停,
阳气被遏所致,故用防已茯苓汤通阳利水,益气消肿。方中防
己、茯苓利水除湿,茯苓重用至六两,主在利水消肿;茯苓与桂
枝配伍以通阳化气利水,使水从小便而去:桂枝与黄芪配伍,能
通阳行痹,鼓舞卫气,助肌表水温之气消散:防己与黄芪配伍以
除湿益气;甘草调和诸药,助黄芪以健脾和中。
25.里水,越婢加术汤主之;甘草麻黄汤亦主之。
越婢加术汤方见上。于内加白术四两,又见脚气中。
甘草麻黄汤方
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甘草,煮取三升,温
服一升,重复汗出,不汗,再服。慎风寒。
26.水之为病,其脉沉小,属少阴;浮者为风,无水虚胀者为
气。水,发其汗即已。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;浮者宜杏子汤。
麻黄附子汤方
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,炮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
温服八分,日三服。
杏子汤方来见,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
【点评】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,适用于肾阳不足、复感
风邪所致之风水,即风水兼少阴虚寒者。所以,原文提出:
“水
之为病,其脉沉小,属少阴
……水,发其汗即已。脉沉者宜麻黄
附子汤。
”
27.厥而皮水者,蒲灰散主之。方见消渴中。
28.问曰:黄汗之为病,身体肿,发热汗出而渴,状如风水,汗
洁衣色正黄如柏汁,脉自沉,何从得之
?师曰:以汗出人水中浴,水
从汗孔人得之,宜芪芍桂酒汤主之。
黄芪芍桂苦酒汤方
黄芪五两
芍药三两
桂枝三两
上三味,以苦酒一升,水七升,相和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当
心烦,服至六七日乃解。若心烦不止者,以苦酒阻故也。一方用美酒酷代
苦酒。
29.黄汗之病,两胫自冷,假令发热,此属历节;食已汗出,又
身常暮卧盗汗出者,此劳气也;若汗出已,反发热者,久久其身必甲错;发热不止者,必生恶疮;若身重汗出已,辄轻者,久久必身润①
,
即胸中痛,又从腰以上必汗出,下无汗,腰髋弛痛,如有物在皮中
状,剧者不能食,身疼重,烦躁,小便不利,此为黄汗,桂枝加黄芪
汤主之。
桂枝加黄芪汤方
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
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须奥,饮热稀粥一升
余,以助药力,温覆取微汗,若不汗更服。
【点评】以上
2节论述黄汗病的成因、证治以及与历节、劳气
的鉴别。仲景治黄汗病,用芪芍桂酒汤与桂枝加黄芪汤,方中均
用黄芪、桂枝、芍药,可见主证基本相同。只是前证卫表气虚,湿郁热伏,故重用黄芪,并用苦酒;后证营卫不和,湿遏阳郁,
卫表气虚,故配合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------------------
①啊:此指肌肉犁动。
《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》指出:黄汗一病,临床少见,但确
实存在,至于其终属何病,病因如何,其黄由何而来,尚未可
知,有待后人探讨。
30.师日:寸口脉迟而涩,迟则为寒,涩为血不足。趺阳脉微而
迟,微则为气,迟则为寒。寒气不足,则手足逆冷;手足逆冷,则营
卫不利;营卫不利,则腹满胁鸣相逐
①;气转膀胱,营卫俱劳,阳气
不通即身冷,阴气不通即骨疼;阳前通则恶寒,阴前通则痹不仁;阴
阳相得,其气乃行,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;实则失气,虚则遗尿,名
日气分。
31.气分,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杯,水饮所作,桂枝去芍药
加麻辛附子汤主之。
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
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
附子一枚炮。
上七味,以水七升,煮麻黄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分温
三服,当汗出,如虫行皮中,即愈。
32.心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盘,水饮所作,枳术汤主之。
枳术汤方
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
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腹中软即当散也。
【点评】以上
3节论述气分的病机与证治。“气分”不仅限于
气,而是气病及水。
“阴阳相得,其气乃行,大气一转,其气乃
散
”,是论述气分病的治则。气分病,心
---------------
①胁鸣相逐:此指肠鸣连续不断出现。
下坚,大如盘,边如旋
杯,水饮所作,若属阳虚阴凝,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
以温阳散寒,通利气机。后世诸多医家认为此方为旋转大气第一
方,故立旋转大气法治疗阳虚阴凝之水肿,取效显著。气分病属
脾弱失于转输,致水气痞结于心下,则用枳术汤,以行气散结,
健脾利水。
后世以《金匮》枳术汤衍化而成诸多治痞方剂。如宋代《全生
指迷方》中所载枳术汤,以
“白术四两,枳实麸炒二两”,共为
散,主治
“心下如盘,欲吐不吐,由饮癖停留不散。”白术用量倍
于枳实,并由汤剂改为煮散,意在通过健脾行气以达到化饮除痞
的目的。张元素以《金匮》枳术汤变化而为枳术丸,用治脾虚气
虚,饮食停滞,纳少脘胀痞满等症。李东垣在《内外伤辨惑论》
(卷下)存录“易水张先生枳术丸”,用枳实一两,白术二两,并
荷叶裹烧饭为丸。方中重用白术以益气健脾,枳实可行气化滞,
消痞除满,荷叶升发胃气,辅佐白术健脾,与枳实相伍,则升清
降浊,乃
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之旨。
附方
外台防己黄芪汤 治风水,脉浮为在表,其人或头汗出,表无他
病,病者但下重,以腰以上为和,腰以下当肿及阴,难以屈伸。方见风
上一篇:
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
下一篇:
黄疽病脉证并治第十五
点击免费电话咨询:15273184988
联系我们-福布斯在线客服电话19048888882 湘ICP备19002683号-1
电话:0731-84425552 电话:15387483147
手机:15273184988
地址:凤亭社区网船班小区(长沙市开福区)
技术支持:
智优营家
首页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在线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