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本草合集
中医经典
抗疫清冠
养生保健
疗养技法
龙凤呈祥
查病理疗
疗养旅游
名医方剂
首页
>>
中医经典
>>
金匮要略
>>
查看详情
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
2020-05-08 16:46:39
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
1.夫呕家有痈脓,不可治呕,脓尽自愈。
2.先呕却渴者,此为欲解。先渴却呕者,为水停心下,此属
饮家。
呕家本渴,今反不渴者,以心下有支饮故也,此属支饮。
【点评】呕吐指饮食、痰涎等物自胃中上涌,从口而出的病
证。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,张仲景例举第
1节是指胃有痈脓而致
呕吐,第
2节是指水饮内停而致呕吐,凡此种种,不一而足,治
疗时就不能简单地见呕止呕,而当审证求因以治其本。
3.问曰: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,而反吐者,何也?
师曰:以发其汗,令阳微,膈气虚,脉乃数,数为客热
D,不能消
谷,胃中虚冷故也。
脉弦者,虚也,胃气无余,朝食暮吐,变为胃反。寒在于上,医
反下之,今脉反弦,故名曰虚。
4.寸口脉微而数,微则无气,无气则营虚,营虚则血不足,血
不足则胸中冷。
5.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为虚,涩则伤脾,脾伤则不磨,朝食暮
吐,暮食朝吐,宿谷不化,名曰胃反。脉紧而涩,其病难治。
【点评
】
以上3节论述虚寒胃反的病机。误汗或误下导致胃阳
-----------
①客热:此指假热,是对于真热面言。
中医古籍名家点
不足,不能消谷,或脾阴胃阳虚弱,不能腐熟水谷,则形成朝食
暮吐、暮食朝吐之胃反。
6.病人欲吐者,不可下之。
【
点评
】
此节是论述呕吐的治疗禁忌。病人欲吐,由于病邪在
上,
可因势利导,顺其病机,催吐即可,以去邪气。忌用下法,
以免逆其病势,致邪气内陷,加重病情。
7.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①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
【点评
】
此节论述哕属实证的辨证与治疗。哕而腹满,乃有形
之实邪阻滞所致,治宜通利之法。辨证当视前后二便何部不利,
如大便不通,乃里实积滞,治宜通腑清肠;如小便不利,属水湿
阻滞,治宜通利小便。具体用方,可参考朱肱《南阳活人书》
“前
部不利者,猪苓汤,后部不利者,调胃承气汤
”说。
8.呕而胸满者,茱萸汤主之。
茱萸汤方
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9.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,茱萸汤主之。方见上。
【点评】
以上2节均论述茱萸汤之证治。一则呕而胸满,一则
干呕吐涎沫头痛。虽同属干呕,而兼证各有不同,但其共同病机
是肝寒胃浊,阴寒之气上逆。阴寒之气上逆乘胸之阳位,胸阳不
布,寒气凝滞则胸满不舒;肝经上抵巅顶,肝经寒邪随经上逆,则头痛;吐涎沫是肝寒胃浊,寒饮上逆所致。故用茱萸汤以温肝
和胃,泄浊降逆。
------------
①前后:前指小便,后指大便。
茱萸汤中吴茱萸辛苦大热,归肝、胃经,即可温肝暖胃,又
撞降逆止呕;生姜味辛性温,温胃散寒,为
“呕家之圣药”,重
用之以助吴茱萸温胃散寒,化饮止呕;人参益气和中,大枣养
胃。四药合用,肝胃并治,标本兼顾,温补并用。
10.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。
半夏泻心汤:方
半夏半升,洗黄芩三两、干姜三两、人参三两、黄连一两、大枣十二
枚、甘草三两,炙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
日三服。
【点评】此节论述脾胃气机呆滞,升降失常所致呕吐的证治。
脾胃气机呆滞,脾不升清,胃不降浊,以致湿浊壅聚心下,则见
心下痞。胃不和降则呕吐,脾失升健则肠鸣泄泻。治宜健脾和
胃,辛开苦降,用半夏泻心汤。
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开结降逆,和胃消痞;干姜与芩、连相
伍,干姜气味辛散,芩、连气味苦降,合则辛开苦降,宣达结
气,以泻心消痞;人参、大枣、甘草补益脾胃,复其升降之职。
诸药合用,辛开苦降,祛湿和胃,消痞散结。
11.干呕而利者,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
黄芩三两、甘草二两,炙 芍药二两、半夏半升、生姜三两、大枣
+
二枚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津,温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
【点评】 此节论述湿热内蕴下利干呕的证治。 胃肠湿热,邪热
下迫于肠,传导失常,则发热利,见大便稠黏或赤白,或伴有发
热、腹痛等证;胃气上逆,则呕吐。治宜清热止利,和胃降逆,
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。方以黄芩汤清肠热,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
逆,主治肠兼治胃,上下兼顾,胃肠俱安。
12.诸呕吐,谷不得下者,小半夏汤主之。方见痰饮中。
13.呕吐而病在膈上,后思水者,解,急与之。思水者,猪苓散
主之。
猪苓散方
猪苓 茯苓 白术 各等分
上三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【点评】仲景非常重视利用口渴一证对呕吐进行辨证。如《疾
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第
28节“呕家本渴,渴者为欲解,今反不渴,
心下有支饮故也,小半夏汤主之
”。41节“先渴后呕,为水停心
下
”。本篇第2节:“先呕却渴者,为欲解。先渴却呕者,为水停
心下,此属饮家。呕家本渴,今反不渴者,以心下有支饮故也,
此属支饮
”以及本节等。据此可归纳为:若呕而不渴,或呕先作
渴者,此呕为水停心下所致,可用小半夏汤散寒蠲饮,降逆和
胃。若呕而后渴
(思水)者,有两种情况,一是此呕吐可能是非
饮邪内停所致,呕后伤津思水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;二
是呕吐是饮邪内停所引起,呕后饮邪得去,口渴思水者,为饮邪
欲解,可少少与饮之,但不可多饮。若饮邪未除,应积极治疗,
猪苓散具有健脾利水之功,方中二苓淡渗利水,白术健脾化湿。
三药相使,则饮停可去,诸证即愈。
14.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,难治,四逆汤
主之。
四逆汤方
附子生用,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,炙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,分温再服。强人可大
附子一枚,干姜三两。
【点评】虚寒呕吐见厥,用四逆汤回阳救逆,散寒驱阴。
15.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小柴胡汤方
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
①生姜三两
大枣十二枚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
升,日三服。
【点评】仲景在《伤寒论》用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证,提出:
“凡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”本节阐述肝胃不和呕吐
的证治,由于邪热郁于肝胆,故见发热,或往来寒热;肝胆之邪
犯胃,则使胃气上逆而为呕吐。治宜小柴胡汤疏肝和胃,泄热
止呕。
16.胃反呕吐者,大半夏汤主之。《千金》云:治胃反不受食,食入即吐。
《外台》云:治呕,心下痞硬者。
大半夏汤方
半夏二升,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
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,煮取二升半,温
服一升,余分再服。
-------------
①半夏半斤:《伤寒论》《医统正脉》本均为”半夏半升”,宜从。
【点评】虚寒胃反的主症是朝食暮吐,幕食朝吐,宿谷不化;
病机为脾胃虚弱,运化失司,腐熟不能。治用大半夏汤和胃降
逆,益虚润燥。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止呕,人参补脾胃之虚,
化之职,白蜜补虚润燥,使胃气下降而大便畅通。
17.食已即吐者,大黄甘草汤主之。《外台)方:又治吐水。
大黄甘草汤方
大黄四两
甘草一两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【点评】
此节论述胃肠实热呕吐的证治。由于实热壅滞胃肠,
大便秘结不通,胃气不能下降,火热之邪上逆,故食已即吐,其
势往往剧烈。治宜大黄甘草汤泄热通腑,降逆止呕。方中重用大
黄泄热通腑,荡漆肠胃,推陈出新;甘草缓中而调和胃气,旨在
祛邪不忘扶正。
18.胃反,吐而渴欲饮水者,茯苓泽泻汤主之。
茯苓泽泻汤方《外台》云治消湯脉绝,胃反吐食之,有小麦一升。
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内泽泻,再煮取二升半,温服八
合,日三服。
【点评】
呕吐而渴欲饮水,呕吐和口渴交替、反复出现,病属
中阳不运,饮停于胃所致,治用茯苓泽泻汤温胃止呕,化饮利
水。本方即五苓散去猪苓加生姜、甘草组成,方中重用茯苓、泽
泻利水行饮;白术健脾燥湿;桂枝通阳以布津液;生姜辛散水
饮,和胃止呕;甘草健脾扶中。以方测证,本方证尚多兼见头
眩、心下悸、大便溏薄或不畅,甚则身体浮肿等症。
19.吐后,渴欲得水而贪饮者,文蛤汤主之。兼主微风,脉紧,
头痛。
文蛤汤方
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
大枣十二枚
上七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,汗出即愈。
【点评】对于本节方义,注家有争议。柯韵伯、胡希恕认为本
节讹误,是与《伤寒论》第
141条“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
水噗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
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
”互错;程林等认为“贪饮者,饮水
必多,多则淫溢上焦,必有溢饮之患,故用此汤以散水饮,方中
皆辛甘发散之药,故主微风,脉紧、头痛
”,亦与《金匮要略·
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第
23节用大青龙汤治疗溢饮之意甚为相
合。《医宗金鉴》又认为:
“主之文蛤汤者,是治渴兼治风水也。
故以越婢汤方中加文蛤。越婢散风水也,文蛤治渴不已也。
”
20.干呕,吐逆,吐涎沫,半夏干姜散主之。
半夏干姜散方
半夏 干姜等分
上二味,杵为散,取方寸匕,浆水一升半,煮取七合,顿服之。
21.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呕不呕,似哕不哕,彻心中惯愦然无
奈
“者,生姜半夏汤主之。
生姜半夏汤方
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
-----------
①彻心中横愤然无奈:彻,通彻、通联之意。形容患者胸中烦乱不堪,难以忍受之
状。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半夏,取二升,内生姜汁,煮取一升半,
小冷,分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止,停后服。
吐逆,吐涎沫,治宜温胃化饮,降逆止呕。药用半夏和胃化饮降。
【点评】半夏干姜散证为中阳不足,寒饮上逆,故症见干呕,
逆,
干姜温中散寒,用米菜水作煎,安中和胃。服药方法是
“顿
服之
”,可使药力集中,取效为速。
生姜半夏汤证属中焦寒饮上逆于胸中所致,寒饮上逆于胸,
与正气相搏,阻碍胸胃气机,使之不得畅行,则症见似喘非喘,
似呕不呕,似哕不哕,煩乱不堪,痛苦莫名。治宜宣散寒饮,舒
展气机。药以生姜汁配半夏,散胃中寒饮,温胸中阳气。服药方
法是
“小冷,分四服”,循《内经》“治寒以热,凉而行之”,
以防
本证寒饮搏击,拒热药而不纳,反致呕吐加剧;分四服,
可使量
少而易于受纳。
22.干呕、哕,若手足厥者,橘皮汤主之。
橘皮汤方
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
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下咽即愈。
23.哕逆者,橘皮竹茹汤主之。
橘皮竹茹汤方
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【点评】22节是论述寒气阻滞胃脘与膈间的呕哕证治, 用橘
皮汤以散寒理气,和胃降逆。方中橘皮理气和胃,生姜散寒降
逆,合而用之,使阳气宣通,气机调达,胃气和降,则干呕、
哕、手足厥冷得解。
23节是论述胃虚有热哕逆的证治,用橘皮竹茹汤补虚清热,
和胃降
2。方中橘皮、竹茹宣畅胃气,清热止哕;生姜和胃降
逆;人参、甘草、大枣补虚益气。诸药合用,使气虚复,虚热
除,胃气降,则哕逆自平。
24.夫六腑气绝于外者,手足寒,上气,脚缩;五脏气绝于内
者,利不禁,下甚者,手足不仁。
【点评】
此节承上启下,从脏腑功能的虚衰,论述呕吐、哕、
下利的病机与证候。六腑属阳,阳主卫外,以胃为本。胃阳虚
衰,失于和降则为呕、哕;胃阳不足,不能通达于四末,则手足
寒,筋脉失于温煦故见脚缩;上焦受气于中焦,胃阳虚衰,上焦
宗气不足,则上气喘促。五脏属阴,阴主守内,以脾肾为本。脾
虚失运,清气下陷,则下利不禁;肾阳衰微,则下利更甚;下利
过甚,阴液耗伤,阳不温煦,阴失濡养,则为手足不仁。
25.下利脉沉弦者,下重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
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26.下利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不温。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,
死。少阴负趺阳者,为顺也。
27.下利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,今自愈。
28.下利脉数,有微热,汗出,今自愈;设脉紧为未解。
29.下利脉数而渴者,今自愈;设不差,必固”脓血,以有热
故也。
30.下利脉反弦,发热身汗者,自愈,
31.下利气②者,当利其小便。
32.下利,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,必脓血。
33.下利清谷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胀满。
-------------
①面:厕也。这里指大便而言。
②下利气;指下利时伴随着频频的矢气。
34.下利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
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热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35.下利后脉绝,手足厥冷,晔时P脉还,手足温者生,脉不还
者死。
【点评】
以上数节,仲景多通过脉象来判断下利的病情和预
后。按原文内容大致可分为虚寒下利和实热下利两大类。虚寒下
利,若脉沉弦者、脉大者、脉紧者、脉不还者、脉不还反微喘者
等,病机或因于邪气盛,或由于正气衰微,阳气欲脱,病情危
重,预后不良;若邪气已衰,正气来复,见脉微弱数者、微热而
渴,脉弱者、脉数,有微热,汗出者、脉反弦,发热身汗者、脉
还,手足温者、少阴负趺阳者等,病情向愈,预后尚佳。若实热
下利,若脉数而渴、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,则湿热内蕴大
肠,大肠传导通降失司,气血壅滞,脂膜血络俱受损伤,故而利
下脓血。
36.下利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宜四
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
四逆汤方方见上。
桂枝汤方
桂枝三两,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,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
上五味,吹咀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,适寒温服一
升,服已须奥,啜稀粥一升,以助药力,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小微
似有汗者,益佳,不可令如水淋漓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。
【点评】
本节宜与“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”14节、本篇33节内
容互参。表里同病,虚寒为急,当先温其里,后解其表。
----------
①肿时:即一周时,又称一夜。
37.下利三部脉皆平,按之心下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38.下利脉迟而滑者,实也,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39.
下利脉反滑者,
当有所去,下乃愈,宜大承气汤。
宜大承气汤
。
40.下利已差,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,以病不尽故也,当下之,
大承气汤方见病中。
41.下利谵语者,有燥屎也,小承气汤主之。
小承气汤方
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,炙 枳实大者三枚,炙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津,分温二服,得利
则止。
【点评】以上
5节论述了实热下利的证治,体现了“通因通用”
的治疗原则。下利是积滞内停所致,故用大、小承气汤攻下积
滞,通腑泻热,积去则利止。
42.下利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
桃花汤方
赤石脂一斤,一半到,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,温服七合,内赤石脂末方
寸匕,日三服;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【点评】此节论述虚寒下痢、下焦不固的证治。下痢便脓血由
脾阳不足、
气不固摄所致,所以用桃花汤温阳散寒,固脱止利。
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,干姜温中散寒,粳米养胃和中。
43.热利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。
白头翁汤方
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 各三两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濘,温服一升;不愈,更服。
【点评】此节论述湿热痢疾的证治。湿热痢疾, 见痢下脓血,
血色鲜明,黏滞而臭,肛门灼热,下重难通等,所以用白头翁汤
清热除湿,凉血止痢。方中白头翁、秦皮清热凉血,黄连、黄柏
苦寒燥湿,清热解毒。
44.下利后更烦,按之心下濡者,为虚烦也,栀子玻汤主之。
栀子豉汤方
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,绵裹
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得二升半,内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,温进一服,得吐则止。
【点评】下利后愈发虚烦不安,而心下按之濡软不坚,说明里
无实邪结聚,乃热邪扰于胸膈所致,故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。方
中栀子清心除烦,豆豉宣泄郁热。因方后有
“得吐则止”之句,
故有注家谓本方为涌吐之剂者,从临床来看,服用本方并非尽皆
出现呕吐。
45.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
通脉四逆汤方
附子大者一枚,生用干姜三两,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,炙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【点评】此节论述虚寒下利,阴盛格阳的证治。下利清谷而四
肢逆冷,为里有寒,是中阳不足或脾肾阳虚,阴寒内盛所致;却
有身热汗出,行将虚脱之象,此为阴盛于内,格阳于外所为。当
急以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。
46.下利肺痛,紫参汤主之。
紫参汤方
紫参半斤甘草三两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紫参,取二升,内甘草,煮取一升半,
分温三服。疑非仲景方。
【点评】
对于“肺痛”,历代医家的认识不同。一是按下利肺
痛来理解,多从
“肺与大肠相表里”来释之;二是认为肺痛系指
腹痛,大肠湿热,传导失司,则为腹痛下利;三是存疑待考,如
吴谦谓:
“此文脱简不释。”
47.气利,诃梨勒散主之。
诃梨勒散方
诃梨勒十枚,煨
上一味,为散,粥饮和,顿服。疑非仲景方。
【点评】方中诃梨勒即诃子,煨用专取其涩肠固脱之效,以粥
饮和服,则有补益胃肠之功。以方测证,此气利症见久病下利,
滑脱不禁,大便随矢气而出,为中气虚寒,气机下陷,不能固摄
所致。本篇
31节“下利气者”属于湿邪太盛,肠道气机失于宣畅
所致,故当
“利其小便”。两者一虚一实,病情大异。
附方
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,哕数谵语。方见上。
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。
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。
上一篇:
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
下一篇:
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
点击免费电话咨询:15273184988
联系我们-福布斯在线客服电话19048888882 湘ICP备19002683号-1
电话:0731-84425552 电话:15387483147
手机:15273184988
地址:凤亭社区网船班小区(长沙市开福区)
技术支持:
智优营家
首页
一键拨号
联系我们
在线留言